豫剧《巧配鸳鸯》是流传于中原大地的传统经典剧目,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载体,通过一波三折的“巧”思情节,展现了古代青年对自由婚恋的追求与民间智慧的光芒,全剧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清时期的汴梁城,围绕书生李书文与官家小姐赵月娥的姻缘展开,既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又含文人雅士的诗意情,更以“巧”字贯穿始终,成为豫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
故事开篇,寒门书生李书文赴京赶考途中,因避雨误入当朝太师赵府后花园,恰逢赵太师之女赵月娥抚琴抒怀,琴声悠扬中,李书文忍不住隔墙和诗“春风不度玉门关,却引桃花入人间”,月娥闻声寻来,见书生眉清目秀、才华横溢,心生爱慕,两人以诗传情,月娥将随身佩戴的鸳鸯玉佩赠予李书文,嘱他凭此玉佩上门提亲,这段“花园相遇”的情节,以“雨中避雨”“琴声引诗”“玉佩定情”三个巧合,为爱情埋下伏笔,也为后续的“巧配”埋下线索。
赵太师早已将月娥许配给当地富商之子王孙,王孙虽家财万贯,却胸无点墨,月娥对其抗拒至极,李书文登门提亲时,赵太师见他出身寒微,当场拒绝,并以“三题试才”刁难:需在七日内对出绝对、猜中灯谜、写出万字策论,否则永不许提亲,李书文正一筹莫展时,却意外发现王孙竟请来“枪手”代考,于是将计就计,暗中买通考场侍卫,将王孙作弊的证据呈交主考官,此事被赵太师知晓后,虽恼怒王孙品行不端,却仍不愿将女儿嫁给穷书生。
剧情再起波澜:恰逢皇太后举办“万寿节”,全国选拔才艺之士进京献艺,月娥得知后,便与丫鬟设计,将李书文的诗稿、灯谜答案等匿名呈送京城,并附信言明“若此才子高中,便为良配”,李书文凭借真才实学,在殿试中一举夺魁,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编修,赵太师得知“新科状元竟是李书文”,又见皇帝亲赐“才子佳人”匾额,终于松口,同意将月娥嫁给他,在皇帝的赐婚与百姓的祝福中,李书文与赵月娥“巧配鸳鸯”,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中“巧”的设计尤为精妙:既是“雨中巧遇”的缘分,也是“诗稿巧递”的智慧,更是“状元巧中”的转折,这些巧合并非偶然,而是人物主动作为的结果——月娥的勇敢、李书文的才华、赵太师对“才”的看重,共同促成了这段姻缘,豫剧在演绎时,充分发挥了唱腔的优势:李书文的唱段以[豫东调]的明快展现书生的意气风发,月娥的唱腔用[豫西调]的婉转传递少女的娇羞与执着,两人对唱时高低起伏的旋律,将爱情的甜蜜与波折演绎得淋漓尽致,舞台上的水袖翻飞、扇子功运用,也为“花园相遇”“殿试夺魁”等情节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
人物 | 身份 | 性格特点 | 在故事中的作用 |
---|---|---|---|
李书文 | 寒门书生 | 才华横溢、正直 | 爱情男主角,以才学赢得姻缘 |
赵月娥 | 太师之女 | 知书达理、勇敢 | 爱情女主角,主动追求真爱 |
赵太师 | 当朝太师 | 爱才又重门第 | 冲突制造者,最终成全姻缘 |
王孙 | 富商之子 | 浅薄无耻 | 反面角色,凸显主角品格 |
FAQs
Q1:《巧配鸳鸯》中“巧”体现在哪些情节上?
A1:“巧”是全剧的核心线索,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花园相遇”的巧合,李书文避雨误入赵府,恰逢月娥抚琴,以诗传情;二是“诗稿巧递”,月娥匿名将李书文的作品送至京城,使其被皇帝赏识;三是“状元巧中”,李书文凭借真才实学高中,并以状元身份赢得赵太师认可,这些“巧”既有机缘巧合,更有人物主动作为,展现了“事在人为”的智慧。
Q2:豫剧《巧配鸳鸯》的音乐唱腔有何特色?
A2:该剧音乐以豫剧传统声腔为基础,融合了[豫东调]与[豫西调]的特点,李书文的唱腔多用[豫东调],高亢明快,展现书生的自信与才华;月娥的唱腔则以[豫西调]为主,细腻婉转,突出少女的柔情与反抗精神,两人对唱时,通过“慢板”“二八板”“流水板”的转换,将情感层层推进,同时伴奏中的板胡、二胡、琵琶等乐器,既保留了豫剧的乡土气息,又增添了文人雅士的典雅韵味,使唱腔与剧情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