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高徒王永广,师承何门,绝活何在?

在豫剧艺术的璀璨星河中,王永广的名字如同一颗温润而明亮的星辰,以“高徒”之姿承前启后,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属于当代豫剧人的精彩篇章,他生于梨园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豫剧的热爱深植血脉,12岁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师从豫剧常派传人小慧兰,系统学习豫剧表演、唱腔、身段等基本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韧劲,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毕业后,他凭借天赋与努力,考入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成为剧团骨干,先后在《朝阳沟》《穆桂英挂帅》《焦裕禄》等经典剧目中担纲重要角色,逐渐形成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刚柔并济、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豫剧高徒王永广

王永广的表演,兼具常派的刚劲与崔派的细腻,唱腔高亢激越中透着婉转深情,身段潇洒利落里藏着细腻工笔,在《穆桂英挂帅》中,他饰演的杨宗保,将小生的英武与武生的豪迈融为一体,“出征”一折的“靠旗翻飞”如游龙戏水,“点将”时的“唱腔起落”似惊涛拍岸,既传承了常派“吐字清晰、行腔流畅”的精髓,又融入了自身对人物“忠勇孝义”的理解,让杨宗保的形象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长,而在现代戏《焦裕禄》中,他突破行当限制,以质朴无华的表演塑造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一句“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亲爹娘”,用最接地气的唱腔道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催人泪下,也让年轻观众看到了豫剧现代戏的感染力。

作为豫剧艺术的传承者,王永广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他不仅深耕传统剧目,更积极参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将生活体验融入舞台表演,让古老豫剧焕发时代生机,近年来,他投身豫剧教育,先后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郑州大学兼职授课,将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归纳为“唱腔要‘钻’进人物心里,身段要‘长’在人物身上”的教学理念,培养了数十名青年演员,他还发起“豫剧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座、工作坊、校园巡演等形式,让更多青少年感受豫剧魅力,为这门艺术的传承播撒种子。

豫剧高徒王永广

王永广艺术成就年表

年份 重要事件 代表成就
2005年 河南省戏剧大赛青年组 凭借《朝阳沟·栓保下山》获一等奖
2012年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凭借《穆桂英挂帅》提名
2018年 主演现代戏《焦裕禄》 获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
2021年 担任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副团长 推动剧目创新与青年人才培养

王永广常说:“豫剧是咱河南人的根,根深才能叶茂。”从舞台上的“角儿”到讲台上的“师者”,他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艺术,以赤诚之心传承文化,用行动诠释着“高徒”不仅意味着技艺的精湛,更意味着担当与坚守,他的艺术之路,是当代豫剧人扎根传统、拥抱时代的生动缩影,也为豫剧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FAQs
Q1:王永广在塑造不同角色时,如何平衡传统程式与人物个性?
A:他认为传统程式是豫剧的“语法”,人物个性是作品的“灵魂”,在创作中,他会先吃透传统程式的规范,比如老生的“髯口功”、武生的“把子功”,再结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时代背景进行“二次创作”,比如演《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既保留丑角“矮子步”的诙谐,又通过眼神的躲闪与坚定,凸显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正义感,让程式为人物服务,而非让人物迁就程式。

豫剧高徒王永广

Q2:作为豫剧教育者,他认为年轻演员最需要提升的素养是什么?
A:他强调“艺德与艺能并重”,艺能上,要“基本功扎实、悟性高”,多学多练,博采众长;艺德上,要“懂戏、懂观众、懂责任”,既要敬畏舞台,也要敬畏观众,更要敬畏艺术本身,他常告诫学生:“别想着一夜成名,先把‘戏’唱‘懂’,把‘人’做‘正’,戏比天大,艺无止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