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探阴山》作为传统“包公戏”的经典剧目,以阴间审案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包拯刚正不阿、明察秋毫的清官形象,而裘派花脸名家孟广禄对包拯的演绎,则以浑厚磅礴的唱腔、威严沉稳的表演,为这一角色注入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当代观众心中“包青天”的经典诠释。
阴间断案显神威
《探阴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包拯在开封府审理一桩悬案:民女柳金蝉失踪,其父柳员状告本地知府贪赃枉法、害死女儿,然而线索中断,包拯苦无实证,深夜独坐开封府时,柳金蝉的冤魂突然现身,哭诉自己被恶人郭槐与刘利华所害,尸体被抛入“黑松林”,包拯为查明真相,不顾阴阳之隔,决定亲下阴曹地府,通过查阅生死簿、传唤判官鬼魂,最终揪出幕后真凶,使冤案得以昭雪。
全剧以“阳间审案”与“阴间探查”双线交织,通过“鬼告状”“下阴桥”“审判官”等戏剧冲突,将传统戏曲中的“神鬼戏”与“清官戏”巧妙融合,既展现了包拯“日断阳、夜断阴”的传奇色彩,也暗含了对司法公正、善恶有报的价值追求。
孟广禄的表演艺术:裘派花脸的“包公范儿”
孟广禄作为当代裘派花脸的领军人物,其在《探阴山》中对包拯的演绎,充分体现了裘派“唱念做打”的精髓,尤其以“唱腔的爆发力”与“表演的威严感”为核心,塑造了一个既有神性、又有人情味的包拯形象。
唱腔:铜锤花脸的“声如洪钟”
裘派花脸以“铜锤花脸”著称,唱腔讲究“脑后音”“擞音”的运用,气沉丹田,声震屋瓦,孟广禄在剧中的核心唱段“未开言来珠泪落”中,开篇即以苍劲的“导板”奠定悲悯基调:“未开言来珠泪落,尊一声判官爷细听我说——”,句尾的“落”字运用“脑后音”,穿透力极强,既表现包拯对冤魂的同情,又暗含追问真相的决心。
至“我本是包龙图在陈州放粮后”的“原板”唱段,他通过节奏的快慢变化,将包拯从回忆案情到决意下阴的心路历程层层递进:当唱到“哪怕那阴曹地府走一遭”时,突然拔高音域,以嘎调收尾,既展现包拯“舍我其谁”的担当,也通过声音的张力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无畏。
念白:韵白与京白的“刚柔并济”
京剧念白中,包拯一角多用“韵白”,讲究字正腔圆、庄重沉稳,孟广禄的念白如“开道——”“升堂——”等台词,声如洪钟,字字千钧,瞬间将开封府的威严氛围拉满,而在与冤魂柳金蝉对话时,他又转为柔和的“京白”,语气中带着安抚:“小鬼莫要啼哭,有何冤情,一一报上”,通过声腔的切换,既保持了包拯的官威,又流露出对弱者的悲悯,避免了角色“脸谱化”。
身段与表情:威仪与情感的“双重塑造”
孟广禄的表演中,“身段”是塑造包拯神性的重要手段,他通过“髯口功”的运用,如“捋髯”“甩髯”等动作,配合稳健的台步,将包拯的沉稳老练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下阴桥”一场,他通过缓慢的转身、凝视的眼神,以及微微颤抖的手指,表现包拯踏入阴间时的警惕与肃穆,即使没有过多台词,仅凭身段便让观众感受到“阴风阵阵”的紧张氛围。
而在“审判官”一场,当判官郭槐抵赖时,孟广禄的眼神从疑惑到愤怒,再到威严逼人,配合“拍案而起”的动作,将包拯的“怒链贪官”的气势推向高潮,其“不怒自威”的表演,让“包青天”的形象深入人心。
经典唱段与舞台呈现
唱段名称 | 唱腔特点 | 情感表达 | 舞台呈现配合 |
---|---|---|---|
“未开言来珠泪落” | 导板转原板,脑后音突出 | 对冤魂的同情,查案的决心 | 灯光聚焦包拯,冤魂侧立蓝光中 |
“我本是包龙图在陈州放粮后” | 原板转流水板,节奏递进 | 回忆案情,决意下阴的坚定 | 背景切换为开封府衙,道具“生死簿”亮相 |
“哪怕那阴曹地府走一遭” | 嘎调收尾,高亢激昂 | 无畏担当,神性光辉 | 鼓声配合,灯光骤暗,象征踏入阴间 |
舞台美术上,《探阴山》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阴间氛围:如“黑松林”场景以蓝绿色灯光与烟雾结合,象征阴森恐怖;“阴曹地府”则用红黑色脸谱的判官、鬼差,配合低沉的音效,强化了“善恶对立”的视觉冲击,而孟广禄的蟒袍、乌纱、玉带等“行头”,则通过明亮的色彩与挺括的剪裁,凸显包拯的“阳间正神”身份,与阴间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艺术价值与传承
《探阴山》不仅是京剧“包公戏”的代表,更通过“阴阳两界”的设定,将传统司法文化中的“明镜高悬”理念升华为对“正义必达”的信仰,孟广禄的演绎,既继承了裘派花脸“以声塑形”的传统,又通过细腻的情感处理,让这一经典角色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其表演中“威而不怒、刚中有柔”的艺术风格,为青年演员树立了“形神兼备”的表演典范。
相关问答FAQs
Q1:《探阴山》中“下阴桥”的舞台设计有何特点?
A1:“下阴桥”是《探阴山》的关键场景,舞台设计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阴间氛围:一是灯光运用,以冷色调的蓝、紫光为主,配合烟雾机制造的“鬼气”,象征阴森恐怖;二是道具设计,“阴桥”以倾斜的台阶与低矮的栏杆呈现,配合演员缓慢的台步与凝重的表情,强化“踏入未知”的紧张感;三是音效配合,低沉的鼓声与风声交织,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孟广禄在此场景中,通过“髯口微微颤抖”“眼神环顾四周”等细节,将包拯的警惕与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没有激烈冲突,也能通过表演张力抓住观众注意力。
Q2:孟广禄演绎的包拯与其他流派(如金少山、裘盛戎)有何区别?
A2:孟广禄作为裘派传人,在继承裘盛戎“唱腔浑厚、表演沉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唱腔上,更注重“高音的穿透力”与“低音的厚重感”的结合,如在“嘎调”运用上,比裘盛戎更强调“爆发力”,以适应现代剧场的音响效果;二是表演上,增加了“人性化”细节,如与冤魂对话时的眼神柔和,展现包拯的悲悯,避免了传统包公戏中“过于威严”的疏离感;三是念白上,将“韵白”的庄重与“京白”的通俗结合,让角色更贴近当代观众,相较于金少山“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表演风格,孟广禄的包拯更注重“内外兼修”,既有神性的威严,又有人情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