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我在城楼上唱词诉说着何种故事?

京剧《空城计》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经典唱段,因其开篇句“我在城楼”被观众广泛称为“我在城楼上”,是老生行当的巅峰之作,也是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内心独白,这段唱词以寥寥数语,将千钧一发的危机氛围、诸葛亮临危不乱的智者风骨、以及虚实相生的心理博弈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京剧唱词“以简驭繁”的典范。

京剧我在城楼上唱词

唱词背景与剧情锚定

《空城计》取材于《三国演义》,蜀国街亭失守后,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直逼西城,而诸葛亮城中仅有文官老弱两千余人,情急之下,诸葛亮大开城门,于城楼焚香抚琴,以空城计吓退多疑的司马懿,这段唱词正是诸葛亮在城楼上的场景呈现,既是他对敌情的冷静观察,也是对自身计谋的内心铺陈,更是对司马懿心理的精准拿捏。

唱词逐层解析:从场景铺陈到心理博弈

唱词以“观山景”起笔,看似闲庭信步,实则暗藏机锋,层层递进间构建起完整的戏剧张力。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开篇两句以“观山景”的悠然与“城外乱纷纷”的紧张形成强烈反差。“观山景”并非真为赏景,而是诸葛亮作为统帅的“伪装”——他需在城楼这个制高点冷静观察敌军动向,同时以从容姿态迷惑对手。“乱纷纷”三字则从听觉入手,渲染敌军压境时的嘈杂与混乱,既点明危机程度,又为后续“空城计”的合理性埋下伏笔:若城中真有埋伏,何至于此?

“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视线从“耳听”转向“眼见”,“旌旗招展”描绘敌军军容之盛,“空翻影”三字堪称神来之笔——旌旗翻飞本应显士气,却以“空”字修饰,暗示敌军虽声势浩大,实则因未遇抵抗而显得“虚张声势”。“却原来是”的转折,既带出“司马懿”这个关键对手,也透露出诸葛亮早已料到敌军动向的沉稳:他并非被动应对,而是早有预判。

“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
“差人去打听”体现诸葛亮的谨慎多谋,即便身处险境,仍坚持情报先行;“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则是对情报的确认,为“空城计”提供逻辑支撑——若司马懿目标明确,突袭便是其必然选择,而城中空虚的现状,恰好可以利用对手“多疑”的性格反制。

“一来一去情报准,故尔我城楼弹琴鸣琴。”
“一来一去”强调情报的可靠性,“故尔”二字点明“弹琴”是深思熟虑后的计策,而非一时冲动,抚琴在此处不仅是艺术行为,更是心理武器:以雅乐的从容对抗敌军的肃杀,以“文人雅士”的形象消解“军事统帅”的压迫感,让司马懿误以为城内有伏击,不敢贸然进攻。

京剧我在城楼上唱词

“诸葛亮我无有别的能,凭的是阴阳反鬼神。”
自谦“无有别的能”,实则凸显“阴阳反鬼神”的智慧。“阴阳”指兵法中的虚实变化,“反鬼神”则强调计策出奇制胜、超越常规,这句唱词既是诸葛亮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也是对司马懿性格的精准拿捏——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用兵如神”,正因如此,才更会怀疑“空城”背后藏有玄机。

“城内的人马都调遣,城上准备滚木和礌石。”
表面写“调遣人马”“准备滚木礌石”,实则是“空城计”的障眼法,诸葛亮明知城中无兵,却故意唱出此句,既让城下的司马懿“听”到防御准备,又通过“都调遣”“准备”等词暗示“部署周全”,进一步加深其怀疑,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表述,将计谋的“虚”与“实”玩味到了极致。

“司马的,你到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豫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
直接点破司马懿的心理,以反问句刺激对手的犹豫。“就该把城进”是激将,“犹豫不定进退两难”则是精准预判——司马懿此刻必然在“真城空”与“假有伏”间挣扎,而“为的是何情”的质问,更以“智者”的姿态俯视对手,强化心理压迫。

“左右琴童人两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最终摊牌:“琴童两人”是仅有的“人马”,“无埋伏无兵”是彻底的“示弱”,正是这种极致的“坦诚”,反而让多疑的司马懿不敢相信。“请上城来听我抚琴”是最后的试探——若司马懿真敢进城,则计谋败露;若其不敢,则证明“空城计”成功,琴声在此处成为“试金石”,以艺术的纯粹性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完成了戏剧高潮的收束。

唱词结构与情感层次表

段落 核心唱词 内容要点 情感/作用
场景引入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城楼观景与敌军逼近的对比 表面悠闲,实则警觉,营造紧张氛围
敌情确认 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描绘敌军声势,点明对手 暗示敌军“虚张声势”,为空城计铺垫
情报支撑 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 强调情报准确,体现诸葛亮多谋 确认敌军动向,为计策实施提供依据
计策表象 一来一去情报准,故尔我城楼弹琴鸣琴 以“弹琴”为计策核心,故作镇定 用雅乐从容迷惑对手,制造心理反差
自我定位 诸葛亮我无有别的能,凭的是阴阳反鬼神 自谦中显露智慧,点明计策核心(虚实变化) 展现自信,暗示对司马懿性格的把握
虚实伪装 城内的人马都调遣,城上准备滚木和礌石 假称有防御准备,实则示弱 加深司马懿怀疑,强化“空城”假象
心理博弈 司马的,你到此就该把城进……为的是何情? 直接点破对手犹豫,以反问刺激 强化心理压迫,逼迫对手退兵
最终试探 左右琴童人两个……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彻底示弱,以琴声为“试金石” 以极致坦诚反制多疑,完成计策收束

艺术特色与人物塑造

这段唱词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语言的“半文半白”与“韵律感”,京剧唱词讲究“以字行腔”,此段唱词多采用“三三四”“七七七”的句式,如“旌旗招展空翻影”“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既符合京剧唱腔的节奏规律,又保留了古语的凝练典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贯穿始终:“观山景”的景与“乱纷纷”的情交织,“旌旗翻影”的动与“弹琴鸣琴”的静对比,使诸葛亮的内心世界通过具象场景得以外化。

更重要的是,唱词通过“虚”与“实”的辩证,成功塑造了诸葛亮“智绝”的艺术形象。“空城”是“虚”,“弹琴”是“实”;“无埋伏”是“虚”,“情报准”是“实”;“示弱”是“虚”,“多谋”是“实”,这种虚实相生的表达,不仅让计策的逻辑链条严丝合缝,更让人物形象超越“神机妙算”的符号化,展现出“临危不乱、举重若轻”的智者风骨。

京剧我在城楼上唱词

唱段在京剧表演中的地位

“我在城楼上”作为老生唱段的代表作,其表演对演员的“唱、念、做、表”均有极高要求,唱腔上,以西皮慢板为主,节奏舒缓、苍劲,通过“气口”的运用展现诸葛亮的沉稳(如“耳听得城外乱纷纷”的“纷”字,需以气托声,表现内心的警觉);身段上,演员需以“抚琴”“观景”等动作,将“闲适”与“紧张”融为一体,做到“形神兼备”;念白上,如“司马的,你到此就该把城进”等句,需兼具威严与调侃,凸显诸葛亮对对手的精准把控。

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等京剧大师均曾演绎此段,不同流派的演绎各具特色:余派唱腔苍劲古朴,突出“智”的深邃;马派潇洒飘逸,强调“情”的从容;谭派刚健挺拔,彰显“势”的镇定,正是这些艺术家的再创造,让“我在城楼上”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至今仍是京剧舞台上的“骨子老戏”。

相关问答FAQs

Q1:《我在城楼上》唱段在京剧《空城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A1:这段唱段是《空城计》的核心情节载体与人物塑造的关键环节,从剧情推动看,它通过诸葛亮对敌情的观察、计策的铺陈和心理的博弈,完整呈现了“空城计”的实施过程,是司马懿退兵的直接动因;从人物塑造看,唱词以“观山景”的从容、“弹琴鸣琴”的镇定、“阴阳反鬼神”的智慧,将诸葛亮的“智绝”形象立体化;从戏剧冲突看,表面“悠闲”的唱词与实际“危机”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制造了“以弱胜强”的张力,成为全剧最富观赏性的高潮段落。

Q2:诸葛亮的唱词中“凭的是阴阳反鬼神”如何体现人物性格?
A2:“阴阳反鬼神”六字是诸葛亮性格的凝练写照。“阴阳”指他对兵法中“虚实”“奇正”的精通,体现其“多谋”;“反鬼神”则强调他善于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体现其“善断”,更重要的是,这句唱词并非炫耀,而是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他深知司马懿“多疑”,故以“空城”为“实”,以“弹琴”为“虚”,将对手的性格弱点转化为计策的突破口,这种“知己知彼”的智慧与“举重若轻”的从容,正是诸葛亮“智绝”性格的核心,也让这一形象超越了单纯的“谋士”,成为中华文化中“智者”的象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