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空城计京剧全剧唱词

《空城计》作为京剧传统经典剧目,以“空城退敌”的智谋故事为主线,唱词作为刻画人物、推动剧情的核心,通过精炼的语言、鲜明的韵律,塑造了诸葛亮沉稳睿智、司马懿多疑谨慎的经典形象,全剧唱词以“西皮”“二黄”声腔为载体,既有老生唱腔的苍劲醇厚,也有净角的激昂顿挫,在字句间流淌着京剧艺术的独特韵味。

空城计京剧全剧唱词

以下按剧情发展梳理核心场次唱词,展现唱词与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的融合:

场次 角色
探报失街亭 马谡(老生) “忆昔当年同把计,街亭重任付与卿,谁料你刚愎自用不听劝,失却街亭罪非轻。”
“先帝爷白帝城叮咛就,汉室兴衰托老臣,街亭失守心忧愤,怎奈是司马领兵犯西城。”(诸葛亮唱)
升帐定计 诸葛亮(老生) “西城空虚兵又少,唯有空城退贼兵,传王平、马谡进帐来!”
“众将官且休惊,听老夫抚琴退贼兵,城楼之上焚香坐,琴音一曲退千军。”
城楼抚琴 诸葛亮(老生)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命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就往西行,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二来是王平辅佐他不精,三来是老王爷来空城,叫老臣怎挡住那十万兵?诸葛亮我无有别的能,凭的是琴音退贼兵,你来的越多我越不静,越安静我心中越添惊,你休要胡思乱想心不定,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听我抚琴,琴音……”
司马懿退兵 司马懿(净角) “诸葛亮在城楼把琴弹,我心中好似滚油煎,城内埋伏看不见,城外杀声震云天,左思右想心胆战,急忙传令快回还!”
“父亲为何传令退?”(司马师问)
“诸葛亮多智足谋算,空城定有埋伏在,倘若杀入重围内,我父子性命难保全,快快传令把兵撤,保我父子回长安!”

唱词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戏剧化的统一,如诸葛亮“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以日常口语开篇,却暗藏玄机,表面“观山景”,实则“听兵声”,通过“乱纷纷”“空翻影”等叠词,既渲染紧张氛围,又反衬诸葛亮内心的沉稳,而司马懿“心中好似滚油煎”的比喻,直白展现其多疑与焦虑,净角唱腔的粗犷音色与唱词内容相得益彰,强化了人物的急躁性格。

唱词的韵律与声腔紧密结合,强化戏剧张力,诸葛亮的唱段以“西皮原板”为主,节奏舒缓,字句清晰,如“凭的是琴音退贼兵”,通过平稳的旋律展现其胸有成竹;而司马懿的唱段多用“二黄导板”“散板”,如“诸葛亮在城楼把琴弹”,通过拖腔和节奏变化,表现其内心的惊疑不定,形成“静”与“动”、“智”与“疑”的鲜明对比。

空城计京剧全剧唱词

唱词通过细节描写深化人物形象,诸葛亮唱词中“三来是老王爷来空城”,看似自责兵力不足,实则暗示对司马懿心理的精准把握;司马懿“空城定有埋伏在”的反复念白,凸显其“多疑”的性格弱点,为“空城计”的成功埋下伏笔,这些唱词不仅推动剧情发展,更成为刻画人物灵魂的“有声笔墨”。

相关问答FAQs

Q1:《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唱段为何能成为经典?
A1:该唱段之所以经典,首先在于唱词与人物性格的高度统一——以“观山景”的闲适表象,掩盖“退千军”的智谋内核,通过“耳听得城外乱纷纷”的听觉描写与“旌旗招展空翻影”的视觉意象,形成“外静内动”的反差,生动展现诸葛亮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唱腔设计上,“西皮原板”的舒缓节奏与“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的 inviting 语气,既符合老生行当的醇厚韵味,又通过“琴音”这一核心道具,将“空城计”的“虚”与“实”巧妙融合,唱词通俗易懂却意蕴深远,如“凭的是琴音退贼兵”,以“琴”代“智”,用最简练的语言传递最深刻的智慧,让观众在听觉享受中感受人物魅力,因而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唱段。

空城计京剧全剧唱词

Q2:京剧《空城计》的唱词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以少胜多”的戏剧冲突?
A2:唱词通过“对比”与“暗示”强化“以少胜多”的冲突,诸葛亮唱词中“西城空虚兵又少”“怎挡住那十万兵”反复强调兵力悬殊,与司马懿“领兵就往西行”“十万兵”的唱词形成数量对比,凸显“弱”与“强”的戏剧张力;诸葛亮用“凭的是琴音退贼兵”“空城定有埋伏在”(司马懿唱词)等暗示性语言,将“无兵”转化为“有伏”,通过语言引导观众想象“空城”背后的心理战术,而非实际兵力,这种“以虚代实”的语言处理,既避免了战场场面的直接铺陈,又通过唱词的留白激发观众联想,使“以少胜多”的冲突在语言层面得以升华,体现了京剧“以简驭繁”的艺术智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