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草根秀才金姗,她如何以秀才之魂唱响豫剧舞台?

在河南戏曲的沃土上,豫剧以其高亢激越、质朴豪放的风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艺人,其中不乏从田间地头走向舞台中央的“草根”艺术家,金姗,便是这样一位带着泥土芬芳的“秀才”式豫剧人——她没有显赫的家世,却凭借对戏曲的痴迷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豫剧的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

豫剧草根秀才金姗

金姗出生于豫东平原一个普通农家,爷爷是村里业余戏班的“板胡师傅”,母亲爱唱河南坠子,从小在戏台子下长大的她,耳濡目染间记下了《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的唱段,七八岁就能跟着戏班“跑龙套”,因为家境贫寒,她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帮家里种地、打零工,但从未放下对豫剧的热爱,白天干活时,她锄头一挥就哼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晚上点着煤油灯,对着镜子学台步、练身段,把省下来的零花钱买来《豫剧唱腔选》和名家磁带,逐字逐句地抠唱词、记板式,村里人笑她“一个丫头片子,还想唱戏成精”,她却憋着一股劲儿:“咱没上过戏校,但咱能下苦功,把戏里的‘文气’和‘土气’揉到一块儿!”

为了系统学戏,18岁的金姗背着干粮步行几十里,跪拜在豫剧名家关灵芝的关门弟子门下,可师傅见她“没基础、没学历”,起初并不愿意收,她不气馁,每天天不亮就去练功房扫地、擦桌子,等师傅来了就递茶、倒水,师傅练功她在旁边偷师,师傅休息她就帮着抄剧本,有一次师傅教《秦香莲》中“杀庙”一折,秦香莲的悲愤情绪如何通过眼神和唱腔表现,师傅只示范了一遍,她就默默练了上百遍,嗓子练哑了就用盐水含着,直到师傅被她的执着打动,破例收她为徒,学戏期间,她格外注重“文戏”的打磨——因为读过几年书,她能看懂戏文里的典故,琢磨人物的心理,比如演《宇宙锋》中的赵艳容,她不仅学唱腔,还去读《烈女传》,理解古代女性在封建礼教下的挣扎,把赵艳容的“疯癫”演得既有少女的天真,又有含泪的悲愤,连师傅都夸她“这丫头有‘书卷气’,演活了一个‘秀才’式的闺门旦”。

金姗的“草根”底色,让她对豫剧的“乡土性”有着天然的理解,她演现代戏《朝阳沟》中的银环,没有刻意模仿名家的“端范儿”,而是把农村姑娘的质朴劲儿揉进去:说话带点豫东口音,走路时辫子一甩一甩,唱“祖国的大地任意走”时,眼神里是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让很多农村观众直呼“这就是俺村闺女”,她改编的传统戏《花木兰》,更是把“唧唧复唧唧”的开场改成了河南快板,用方言唱“木兰我坐在织布机,心里想着爹娘老”,一下子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她说:“豫剧本来就是庄稼戏,戏词得让老百姓听得懂,情感得让老百姓摸得着,不然就成了‘博物馆里的老物件’。”

豫剧草根秀才金姗

为了让豫剧“活”在当下,金姗还尝试用新媒体传播戏曲,她在短视频平台开设“金姗说戏”账号,用“戏腔讲段子”——比如用豫剧唱腔讲“反诈知识”,把“陌生链接不要点”唱成梆子腔;用“十分钟讲透《穆桂英挂帅》”的系列视频,把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掰开揉碎了讲,吸引了几十万粉丝,有次她在直播间教《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一个00后粉丝跟着学,唱完后说:“原来豫剧这么有劲儿!”让她特别感动:“咱草根艺人,就得当豫剧的‘传声筒’,把老祖宗的好东西,传给愿意听的新耳朵。”

金姗不仅带着自己的团队在河南各地的乡村演出,还走进校园开设“豫剧小课堂”,教孩子们唱戏词、画脸谱,她说:“我是个‘泥腿子’出身的戏子,能有今天,靠的是豫剧的滋养,现在轮到我来给豫剧‘施肥浇水’了,只要还有一个观众愿意听,我就把戏唱下去,唱到泥土里,唱到老百姓心坎上。”

金姗代表剧目与艺术成就

剧目名称 饰演角色 艺术特色 相关荣誉
《花木兰》 花木兰 融合河南快板与民间舞蹈,唱腔刚柔并济,凸显“巾帼英雄”的豪迈与女儿的柔情 河南省第八届戏曲红梅大赛一等奖
《秦香莲》 秦香莲 以“悲情”为核心,眼神与唱腔结合细腻,展现古代女性的坚韧与悲愤 豫东地区“十大经典剧目”评选“最佳表演奖”
《朝阳沟》 银环 还原农村姑娘质朴本色,语言、动作生活化,被誉为“最接地气的银环” 河南省基层文艺汇演“优秀演员奖”
《新穆桂英挂帅》(改编) 穆桂英 加入现代舞美元素,唱腔创新“豫剧摇滚版”,吸引年轻观众 短视频平台“戏曲传播TOP10”

相关问答FAQs

Q1:金姗作为“草根秀才”,她的文化素养如何影响她的表演?
A1:金姗虽未接受过系统戏曲教育,但从小热爱读书,自学戏文、历史,尤其注重理解人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她演闺门旦时,会结合古代礼仪知识调整身段;演历史剧时,会查阅史料琢磨人物心理,这种“文化自觉”让她的表演避免了“程式化”,既有戏曲的“规矩”,又有人物的“温度”,比如演《宇宙锋》时,她通过赵艳容的“装疯”,既展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又融入了对古代女性命运的思考,让角色更具深度。

豫剧草根秀才金姗

Q2:面对豫剧年轻观众减少的问题,金姗有哪些创新尝试?
A2:金姗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创新:一是贴近生活,改编传统戏时加入方言、俚语,创排反映农村新生活的现代戏,让戏词“接地气”;二是拥抱新媒体,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戏曲,戏腔讲反诈”“豫剧版流行歌曲”等,降低观看门槛;三是走进校园,通过“画脸谱”“学唱段”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豫剧的魅力,她认为:“创新不是改掉豫剧的根,而是让老树发新芽,让年轻人觉得‘这戏,跟我有关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