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是否属于戏曲,这一问题需要从戏曲的核心定义、曲剧的艺术形态、历史渊源及社会功能等多维度综合分析,要明确这一点,首先需厘清“戏曲”的概念范畴,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它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艺术手段,通过程式化的表演、虚拟化的舞台呈现和音乐化的语言,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而曲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分支,其艺术形态与戏曲的核心特征高度契合,因此可以明确:曲剧属于戏曲的一种,是戏曲大家庭中的地方性剧种。
戏曲的界定标准与曲剧的归属
戏曲的核心界定标准可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和“戏剧性”。“综合性”指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程式性”指表演、音乐、化妆等有固定规范,“虚拟性”指舞台表现超越写实,“戏剧性”指通过冲突构建故事,曲剧在这些维度上均符合戏曲的基本要求。
从历史渊源看,曲剧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戏曲的演进脉络紧密相连,中国戏曲的成熟以宋元南戏、元杂剧为标志,此后在明清时期地方声腔兴起,形成了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等“声腔系统”,各地方剧种在此基础上衍生,曲剧虽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多数地方曲剧诞生于20世纪初),但其基因源于民间曲艺与地方声腔的融合,属于戏曲“声腔衍化”的必然结果,例如河南曲剧,由河南民间曲艺“鼓子曲”的“高台化”(即从地摊说唱转为舞台表演)演变而来,通过吸收梆子戏的表演程式和舞台美术,最终发展成为成熟的戏曲剧种;北京曲剧则由单弦、岔曲等北京曲艺发展而来,在表演中融入京剧的念白和身段,同样体现了戏曲“曲艺戏剧化”的典型路径。
曲剧的艺术特征:戏曲属性的集中体现
综合性:唱念做打的有机融合
戏曲的“唱、念、做、打”四功,在曲剧中均有完整呈现,以河南曲剧为例,“唱”为核心,其唱腔以【阳调】【诗篇】【汉江】等曲牌为基础,通过板式变化(如慢板、快板、散板)表达喜怒哀乐;“念”分韵白和散白,韵白借鉴梆子戏的念白规范,散白则贴近河南方言,生活气息浓厚;“做”包括手、眼、身、法、步,如《卷席筒》中“苍娃”的“扭”功,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塑造小人物形象;“打”虽非曲剧重点,但武戏中仍有“翻跟头”“打出手”等程式化表演,与唱念做共同构成完整的表演体系。
程式性:规范与自由的统一
程式性是戏曲区别于话剧、歌剧的重要标志,曲剧的程式化体现在表演、音乐、化妆等多个层面,表演上,角色的“行当”划分(生、旦、净、丑)遵循戏曲规范,如生行分小生、老生,旦分闺门旦、彩旦,净分铜花脸、架子花脸,每个行当都有固定的身段、台步和表演范式——老生迈“八字步”,闺门旦走“碎步”,丑角则以“矮子步”“歪头眨眼”等动作表现滑稽,音乐上,曲剧的曲牌联套结构(如“正板—垛板—飞板”的递进)和锣鼓经(如“紧急风”“慢长锤”)均有固定程式,演员需在规范内发挥,化妆上,“脸谱”和“俊扮”的分类沿用戏曲传统,如净角勾画红黑脸谱象征忠勇,旦角贴片子、吊眉眼塑造柔美形象。
虚拟性:写意美学的舞台实践
戏曲的“虚拟性”指通过象征性动作和道具暗示环境,曲剧对此继承并发展,演员手持马鞭走“圆场”即表示骑马,挥动船桨配合碎步表现行舟,无需真实布景;开门、上楼等动作,通过“虚拟门框”“虚拟楼梯”的肢体语言完成,观众能通过程式化表演理解场景,这种“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写意美学,正是戏曲艺术的精髓,也是曲剧舞台呈现的鲜明特征。
戏剧性:冲突与人物的核心塑造
曲剧以“演故事”为根本,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传递主题,传统剧目如《陈三两爬堂》《风雪配》等,均以家庭伦理、社会案件为线索,通过人物性格的冲突(如善恶对立、阶层差异)推动情节发展;现代戏如《卷席筒》《李豁子离婚记》,则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时代变迁,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这种“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与戏曲的定义完全一致。
曲剧与地方戏曲的共性及独特性
作为中国戏曲的地方性剧种,曲剧既具备戏曲的共性,又因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独特风格,为更直观理解,可通过表格对比曲剧与典型地方戏曲的异同:
特征 | 河南曲剧 | 京剧 | 越剧 |
---|---|---|---|
形成时间 | 20世纪20年代 | 清道光年间(19世纪中叶) | 20世纪初 |
声腔体系 | 曲牌体(【阳调】【诗篇】等) | 板腔体(西皮、二黄) | 板腔体(四工调、尺调) |
表演特色 | “扭”功突出,生活化强 | 程式化严谨,唱念做打并重 | 唱腔柔美,以“才子佳人”戏见长 |
语言基础 | 河南方言 | 中州韵、湖广韵 | 吴语(上海、浙江方言) |
代表剧目 | 《卷席筒》《陈三两爬堂》 |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
从表格可见,曲剧在声腔、表演、语言等方面虽与京剧、越剧存在差异,但均属于戏曲“板腔体”或“曲牌体”的声腔体系,遵循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原则,仅是地域文化表达的不同,而非艺术本质的区别。
曲剧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定位
戏曲的核心功能包括娱乐、教化、审美与传承,曲剧作为地方戏曲,同样承载着这些功能,在河南、北京等曲剧流行地区,传统剧目如《卷席筒》通过“继母偏心、侄子尽孝”的故事传递伦理道德,《李豁子离婚记》则以幽默方式批判封建婚姻,具有鲜明的教化意义;现代戏如《焦裕禄》《朝阳沟》,则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宣传时代精神,实现“以文化人”,曲剧的唱腔优美、语言通俗,深受群众喜爱,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河南曲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曲剧被誉为“京城戏曲名片”,正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可。
常见误区:曲剧与曲艺的区别
将曲剧与曲艺混淆是常见误区,曲艺(如相声、鼓曲、评书)是“说唱艺术”,以“一人多角”或“多人分角色”的说唱形式讲述故事,演员不化装或简单化装,无完整戏剧冲突;而曲剧是“戏剧艺术”,需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表演和情节冲突呈现故事,演员需化装、穿戴行头,在舞台上“化身”为剧中人,河南鼓子曲是曲艺形式,而河南曲剧是由鼓子曲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曲剧在艺术形态、历史渊源、社会功能等维度均符合戏曲的核心定义,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地方声腔为基础,融合戏曲的“唱念做打”与程式化表演,既传承了戏曲的美学精神,又因地域文化形成独特风格,是中国戏曲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曲剧不仅是戏曲,更是承载地方文化、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艺术形式。
相关问答FAQs
Q1:曲剧和曲艺有什么区别?
A1:曲剧和曲艺的根本区别在于艺术属性不同,曲艺是“说唱艺术”,以口头语言和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如相声、评书、鼓曲等,演员无需化装或简单化装,通过“说唱”讲述故事,无完整的戏剧冲突和角色扮演;曲剧则是“戏剧艺术”,属于戏曲范畴,需通过角色化装、舞台表演、情节冲突和“唱念做打”等综合手段呈现故事,演员需“化身”为剧中人,具有戏曲的程式化、虚拟化特征,简单说,曲艺是“讲故事”,曲剧是“演故事”。
Q2:为什么有些曲剧被称为“曲剧”而不是“XX戏”?
A2:剧种命名方式与历史形成路径相关,中国地方戏曲的命名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以地域命名(如京剧、川剧),二是以声腔命名(如梆子戏、皮黄戏),三是以艺术形式特征命名,曲剧多采用第三种,因其直接由民间“曲艺”发展而来,“曲”字既指音乐曲牌(如河南曲剧的曲牌体),也强调其“曲艺戏剧化”的起源,例如河南曲剧早期称“高台曲”,后因以“曲”为核心艺术形式,定名“曲剧”;北京曲剧由单弦、岔曲等“曲”类曲艺发展而来,故称“曲剧”而非“京戏”(京剧已占据“京戏”称谓),这种命名体现了曲剧与民间曲艺的渊源,也突出了其音乐在艺术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