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牧羊卷剧情,朱春登牧羊卷中如何历经磨难终团圆?

京剧《牧羊卷》是传统老旦、老生行当的经典剧目,取材于汉代“朱春登牧羊”的民间传说,以忠孝节义为核心,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展现古代家庭的伦理困境与人性光辉,全剧结构严谨,情感浓烈,唱做并重,自清代以来久演不衰,是京剧表现家庭悲剧与道德教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剧情以汉代朱春登一家悲欢离合为主线,围绕“误会—分离—牧羊—相认—团圆”的脉络展开,既有对人性险恶的揭露,也有对忠孝节义的颂扬,更蕴含着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慨。

京剧牧羊卷剧情简介

故事始于汉代,朱春登自幼父母双亡,与母亲相依为命,由婶娘苏氏抚养成人,朱春登为人至孝,勤奋好学,其母望子成龙,督促他赴京赶考,临行前,朱春登与妻子赵锦棠依依惜别,嘱咐侍奉母亲,自己定当金榜题名,朱春登离乡后,婶娘苏氏心生嫉妒,因见朱春登与赵锦棠夫妻恩爱,而自己的儿子朱安游手好闲,心生歹念,苏氏先是挑拨朱母与赵锦棠的关系,又在朱春登高中状元、受命镇守边关后,谎称朱春登战死沙场,企图逼迫赵锦棠改嫁,以便独占家产,赵锦棠性情刚烈,誓死不从,苏氏恼羞成怒,设计毒害朱母,未料被赵锦棠察觉,朱母幸免于难,苏氏一计不成,又勾结地痞,将赵锦棠及其婆婆赶出家门,并诬陷赵锦棠不孝,致使朱春登在边关误以为母亲已故、妻子改嫁,悲痛欲绝。

被赶出朱家的赵锦棠与婆婆流落荒郊,饥寒交迫,幸得一位善良的老妇人收留,在牧羊坡以牧羊为生,赵锦棠每日牧羊时,总是以泪洗面,对丈夫的思念与对婆婆的孝心支撑着她度过艰难岁月,而朱春登在边关屡立战功,官至节度使,因思念家乡亲人,奏请皇帝回乡祭祖,回乡途中,他途径牧羊坡,见一牧羊女子身影熟悉,心中疑窦丛生,却不知那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朱春登回到家中,苏氏假意殷勤,谎称赵锦棠已改嫁他人,朱春信以为真,在母亲灵前(实为苏氏伪造)痛哭祭奠,并立誓不再娶妻,以慰亡母亡妻之灵。

祭奠当日,朱春登命人在庄外搭设粥棚,施舍贫苦百姓,恰逢赵锦棠与婆婆前来讨粥,朱春登见婆婆形容枯槁,牧羊女子面容憔悴却隐约有妻子神韵,心中更添疑虑,他暗中派人查访,终于得知真相:苏氏毒母、赶媳的恶行败露,赵锦棠与婆婆确在牧羊坡受苦,朱春登悲愤交加,立即派人将苏氏拿下,严加审问,苏氏罪行昭彰,被官府依法惩处,朱春登赶到牧羊坡,与赵锦棠、婆婆母子相认,一家人历经磨难,终得团圆,皇帝感念朱春登忠孝两全,下旨旌表其门庭,朱家从此重享天伦之乐,赵锦棠的贞烈与朱春登的孝道亦成为千古美谈。

京剧牧羊卷剧情简介

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情感刻画入木三分,朱春登的忠孝刚毅、赵锦棠的贞烈坚韧、朱母的慈爱软弱、苏氏的阴险歹毒,通过唱腔与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老旦行当的朱母,唱腔苍凉悲怆,身段沉稳含蓄,将一位饱受磨难的母亲形象刻画得催人泪下;老生行当的朱春登,则在“祭灵”“相认”等场次中,通过高亢激越的唱腔与繁重的做功,展现人物从悲恸到狂喜的情感转变,极具感染力,全剧以“牧羊”这一核心情节贯穿始终,既展现了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又通过“羊”的意象隐喻家庭的离散与团圆,赋予剧情深厚的象征意义。

角色 行当 身份 性格特点
朱春登 老生 朱家长子,后为节度使 忠孝刚毅,情深义重,重情重义
赵锦棠 青衣 朱春登之妻 贞烈坚韧,孝顺贤淑,外柔内刚
朱母 老旦 朱春登之母 慈爱软弱,深明大义
苏氏 彩旦 朱春登之婶娘 阴险歹毒,嫉妒心强,贪图钱财
朱安 小生 苏氏之子 游手好闲,懦弱无能
老妇人 老旦 牧羊坡收留者 善良仁厚,怜贫惜苦

《牧羊卷》不仅是一部家庭伦理剧,更是一部展现人性善恶与道德抉择的悲剧,剧情通过苏氏的恶行与朱家善行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善恶终有报”的朴素价值观;通过赵锦棠与朱春登的坚守,颂扬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其唱腔设计丰富多样,既有老生的苍劲、老旦的悲凉,也有青衣的婉转,极具艺术感染力;表演上注重“唱、念、做、打”的融合,尤其在“牧羊”“相认”等场次中,通过细腻的身段与表情,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悲欢离合中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相关问答FAQs

京剧牧羊卷剧情简介

Q1:《牧羊卷》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A1:《牧羊卷》的核心主题是“忠孝节义”与“善恶有报”,剧中通过朱春登对国家的忠诚、对母亲的孝道、对妻子的情义,展现了传统道德的崇高;同时通过苏氏的嫉妒与恶行,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最终善恶得到应有结果,朱家团圆、苏氏受惩,既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间价值观,也传递了对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的肯定与颂扬,剧情还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赵锦棠的贞烈与坚韧,成为封建礼教下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

Q2:京剧《牧羊卷》中老旦行当的表演特色有哪些?
A2:老旦行当在《牧羊卷》中饰演朱母,是剧情的重要支撑,其表演特色主要体现在唱、念、做三个方面,唱腔上,老旦以“本嗓”为主,音色苍凉悲怆,节奏沉稳,尤其在“训子”“思亲”等场次中,通过拖腔与颤音的运用,表现母亲的慈爱与担忧,如“朱春登坐草堂我的儿训导”唱段,情感真挚,催人泪下,念白上,采用韵白与散白结合,既符合人物身份,又能准确传达情绪,如对苏氏的斥责,字字铿锵,体现母亲的刚正,身段上,老旦动作幅度较小,以“坐、立、行”的稳重为主,配合拐杖、水袖等道具,通过“颤步”“蹉步”等动作,表现年迈体衰的状态,如在牧羊坡与赵锦棠相认时,颤抖的双手与哽咽的唱腔相结合,将一位失而复得的老母亲的激动与悲喜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老旦行当“寓美于老、寓情于形”的艺术特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