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越调戏曲名称因何得名?其由来有何文化渊源和历史依据?

越调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区,尤以河南南阳、许昌、周口一带为核心区域,其名称由来并非单一因素,而是融合了音乐声腔、地域文化、历史演变等多重维度,至今学界仍有多种观点,但主流看法可归纳为音乐渊源、方言音韵与历史定名三大方向。

戏曲越调名称由

从音乐声腔渊源看,“越调”之名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民间曲调体系,明清时期,中原地区民间广泛流传一种被称为“越调”的曲调,其旋律特点与当时南方“越声”存在关联,但又吸收了北方梆子腔的高亢与说唱音乐的叙事性,逐渐形成独特的声腔体系,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记载,越调的主腔“越调腔”属于板式变化体,以【导板】【慢板】【流水】【二八】等板式为基础,音调高亢激越,节奏明快有力,这种“越”字既暗含对古代“越声”的传承,又体现了其声腔“超越”常规的张力,早期越调艺人将这种主腔称为“越调”,随着剧种成熟,这一称谓逐渐固定为剧种名称,成为区别于其他声腔的关键标识。

地域文化方言的角度则为“越调”之名提供了另一层解释,河南方言中,“越”字有“高扬”“激越”之意,越调唱腔尤其是老生、净角的演唱,常以真声为主,音域宽广,拖腔悠长,具有强烈的“越”感(即情绪的超越与张扬),南阳一带古属“南阳郡”,历史上曾受楚文化影响,楚地音乐尚“越”,越调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吸收了楚地“越声”的元素,结合中原方言的发音特点,将“越”作为声腔的核心特质,最终以“越调”命名,既体现音乐风格,也暗含地域文化印记。

从历史演变与定名过程看,越调的早期名称并不统一,曾有“四股弦”“罗戏”“高台曲”等别称,这些名称多源于伴奏乐器(如四股弦)或演出形式(如高台搭戏),但随着剧种发展,其主腔“越调腔”的艺术特色日益凸显,逐渐从“四股弦”等别称中独立出来,清代中后期,随着越调班社的增多和演出范围的扩大,“越调”作为声腔名称逐渐被社会认可,最终在民国时期基本定名为“越调”,取代了早期的杂称,这一过程反映了剧种从地方小戏向成熟戏曲的过渡,“越调”之名也成为其艺术身份的核心符号。

戏曲越调名称由

越调的名称虽简洁,却承载着丰富的音乐密码与文化基因,其声腔体系以“越调腔”为核心,辅以【拐头钉】【十字调】等辅助曲牌,伴奏乐器早期以四股弦(形似坠胡)为主,后加入月琴、三弦、板鼓等,形成独特的“文武场”配置,这种音乐结构既保留了民间小调的通俗性,又融入了板式变化体的严谨性,使“越调”之名成为其艺术特色的浓缩体现。 也与其名称形成呼应,多表现历史兴衰、英雄传奇与民间故事,如《收姜维》《诸葛亮吊孝》《李天宝吊孝》等,其高亢激越的唱腔与悲壮豪迈的剧情相得益彰,进一步强化了“越调”的艺术张力,可以说,“越调”之名不仅是声腔的标识,更是其文化内涵与审美风格的概括。

越调主要声腔板式及特点
板式名称
【导板】
【慢板】
【流水】
【二八】

相关问答FAQs

Q1:越调与越剧有什么区别?
A:越调与越剧虽名称中均有“越”字,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戏曲剧种,越调主要流行于河南,属梆子腔系,声腔高亢激越,伴奏以四股弦、月琴为主,代表剧目有《收姜维》等;越剧则发源于浙江嵊州,属滩簧腔系,声腔柔婉细腻,伴奏以二胡、琵琶为主,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二者在地域、声腔、音乐风格上差异显著,名称中的“越”字也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戏曲越调名称由

Q2:越调的“四股弦”别称是如何来的?
A:“四股弦”是越调早期的别称之一,源于其早期伴奏乐器——四股弦,这种乐器因琴弦由四股组成(两根主弦、两根辅弦)而得名,形似坠胡,音色高亢,是越调文场中的核心乐器,清代至民国时期,越调班社常以“四股弦班”自称,随着月琴、三弦等乐器的加入,“四股弦”逐渐从剧种别称演为主要乐器的名称,而剧种名则统一为“越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