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扬春扫雪全场是怎样一场全场春意的精彩演绎?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团圆符号,而戏曲,则是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艺术活化石,当“扬春”的喜庆与“扫雪”的勤勉在戏曲舞台上相遇,便碰撞出“全场”的文化共鸣——这不仅是传统节日的艺术再现,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集体叙事,从历史深处走来,“戏曲扬春扫雪全场”以独特的舞台语言,讲述着春节里的家国情怀与人间烟火。

戏曲扬春扫雪全场

“扬春”,即“扬新春之德,庆岁首之祥”,戏曲与春节的结合自古有之,早在汉代,春节便有“百戏”助兴的习俗,到宋代,勾栏瓦舍里的“杂剧”“南戏”已将春节元素融入剧情,如《东京梦华录》载:“正月一日年节,……诸班次,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官家、杂剧、杂扮、撮弄、胜花之属。”此时的“扬春”,多是借戏曲的诙谐热闹,传递驱邪纳福的祈愿,明清以降,戏曲成为春节“社火”“堂会”的主角,京剧、昆曲、越剧等剧种纷纷推出应景剧目,如《龙凤呈祥》以刘备招亲的喜庆暗喻家国和顺,《白蛇传·游湖》借断桥春色诉说人间情谊,而“扫雪”情节,则常作为“扬春”的注脚,以具象的劳动场景,展现中国人“除旧布新”的生活哲学。

“扫雪”在戏曲中,从来不是简单的动作设计,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艺术符号,传统剧目里,扫雪者多为平凡人物:勤劳的农妇、归隐的贤士、孝顺的子女,他们的“扫”,既是物理空间的清扫,更是精神世界的涤荡,比如经典小戏《扫雪打碗》,讲述古代女子刘氏在雪后清扫庭院,不慎打碎婆婆告诫不可触碰的“祖传瓷碗”,由此引发家庭伦理的考验,剧中“扫雪”的程式化表演——演员以虚拟的扫帚作“推”“拉”“扫”的动作,配合“搓步”“跌步”等身段,既展现雪后路滑的艰难,也暗喻人生路上的坎坷;而“打碗”后的冲突与和解,则传递出“知错能改”“孝亲睦邻”的伦理观,再如京剧《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在“金沙滩之战”后,于风雪中为杨四郎扫出一条归路,扫帚起落间,既有对爱人的期盼,也有对战争创伤的抚慰,此时的“扫雪”,成为跨越敌我的情感纽带。

“全场”二字,则凸显了戏曲舞台的综合性——唱、念、做、打与舞美、灯光、音乐的高度融合,让“扬春扫雪”的主题得以立体呈现,舞台上的“雪”,早已超越自然属性:昆曲《长生殿·埋玉》用白色绸缎从台顶垂落,模拟“马嵬坡前草青青”的悲雪;越剧《梁祝》以蓝色灯光铺底,配合白色碎纸,营造出“化蝶”时的凄清雪意;而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与李奶奶在风雪中传递密电码,则以雪花的“实”(泡沫道具)与寒风的“虚”(音效配合),渲染出革命年代的凛冽与坚定,服装设计同样暗藏巧思:传统戏中,扫雪者多着素色棉衣(如青、灰、蓝),既符合劳动场景,又与雪景形成色彩呼应;而“扬春”角色的服饰则多用红、金、粉等暖色,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着“云肩蟒裙”,头戴“凤冠”,在雪景中更显雍容喜庆,形成“扫旧”与“迎新”的视觉对比,音乐上,“扫雪”时多配以低沉的锣鼓点(如“长锤”“抽头”),模拟扫帚与地面的摩擦声;“扬春”则转为明快的唢呐、笛子曲牌(如《小开门》《喜洋洋》),烘托团圆氛围,二者交替出现,构成“悲欢离合”的情感张力。

戏曲扬春扫雪全场

不同剧种对“扬春扫雪”的演绎,也呈现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下表列举了部分剧种中相关剧目与表演特点:

剧种 代表剧目 核心情节 表演特色 文化寓意
京剧 《贵妃醉酒》 杨贵妃雪后赏梅 梅派唱腔婉转,“卧鱼”身段模拟闻梅 盛世繁华下的春意盎然
越剧 《祥林嫂》 祥林嫂雪夜捐门槛 清板唱腔诉说悲苦,“摔雪”动作夸张 旧社会女性的苦难与觉醒
豫剧 《花木兰》 花木兰雪夜巡营 高亢的梆子腔,“趟马”动作展现英姿 保家卫国的巾帼豪情
黄梅戏 《天仙配》 七仙女扫雪遇董永 轻快的唱腔,“甩袖”动作模拟扫雪 人神相恋的纯真与美好

当代戏曲舞台上,“扬春扫雪”的主题仍在创新中焕发生机,2023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上,京剧《瑞雪迎春》将传统“扫雪”程式与现代舞美结合:演员通过AR技术“置身”于漫天飞雪中,虚拟的扫帚扫过,屏幕上绽放出“福”“春”等字样;而2024年“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改编版《扫雪打碗》以校园生活为背景,让小学生通过“扫教室”“擦黑板”等动作,理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深意,这些创新,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写意”精神,又以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扬春扫雪”的文化内涵跨越时空。

从古至今,“戏曲扬春扫雪全场”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新”与“暖”的追求:“扫雪”是扫除过往的尘埃,是勤劳品格的写照;“扬春”是拥抱未来的希望,是团圆时刻的喜悦,当舞台上的唱腔与雪声交织,当演员的水袖与红绸共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戏曲表演,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戏曲扬春扫雪全场

FAQs

Q1:戏曲“扬春扫雪”中的“扫雪”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A1:“扫雪”在戏曲中具有多重象征:一是“除旧布新”,扫除旧岁的不顺,迎接新春的吉祥,如春节扫尘习俗的舞台化演绎;二是勤劳品格的体现,如《扫雪打碗》中刘氏的勤劳持家;三是情感纽带,如《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的扫雪,表达对亲人的期盼与守护;四是精神净化,通过劳动涤荡心灵,暗喻“修身齐家”的传统伦理。

Q2:现代戏曲如何创新“扬春扫雪”主题以吸引年轻观众?
A2:现代戏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创新:一是科技赋能,运用AR、全息投影等技术增强舞台视觉效果,如虚拟雪景与演员互动;二是题材贴近,将传统“扫雪”情节改编为校园、职场等现代背景,如学生扫教室、白领扫职场,引发共鸣;三是形式融合,结合流行音乐、街舞等元素,如戏曲综艺《青春京剧社》中,年轻演员以“扫雪”动作为基础,融入爵士舞,让传统程式更具时尚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