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现代豫剧农村扶贫戏曲,如何用艺术讲好扶贫故事?

现代豫剧作为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近年来在服务国家农村扶贫战略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力量,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现代豫剧创作者们深入田间地头,将扶贫故事、乡村变迁、干部群众奋斗精神融入戏曲创作,推出了一批批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优秀作品,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服务基层、凝聚人心的蓬勃生机。

现代豫剧农村扶贫戏曲

现代豫剧与农村扶贫的结合:时代需求与文化自觉

农村扶贫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役,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投入,更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豫剧源于河南农村,方言唱腔贴近群众生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扶贫工作中,现代豫剧承担起“扶志”“扶智”的文化使命: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讲述扶贫干部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弘扬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宣传扶贫政策、传播科技知识、倡导文明新风,让“等靠要”思想转变为“敢闯敢干”的行动自觉,这种结合既是对豫剧自身传统的回归,也是新时代戏曲服务社会的创新实践。

发展脉络:从“政策宣传”到“情感共鸣”的深化

现代豫剧农村扶贫题材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以政策宣传为主,如20世纪90年代的《焦裕禄》,虽未直接标注“扶贫”主题,但通过县委书记带领兰考群众治沙种树的故事,奠定了扶贫题材戏曲“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基调,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创作进入深化阶段,涌现出《山里的月亮》《大山的儿子》等作品,聚焦驻村第一书记、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展现扶贫工作中的具体矛盾与情感冲突,如《山里的月亮》通过“茶叶产业扶贫”主线,既呈现了技术帮扶的艰难,也刻画了干部与群众从隔阂到信任的心路历程,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作品进一步拓展题材,如《金桂兰》《乡村书记》等,不仅关注“脱贫”,更着眼“振兴”,融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多元主题,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艺术表达。

内容与艺术创新:让扶贫故事“有戏更有情”

现代豫剧农村扶贫戏曲的成功,离不开内容与艺术的创新,在主题上,创作者摒弃“高大全”的说教模式,转而聚焦“小人物”的“大情怀”:有的作品写扶贫干部为帮村民卖红薯,自学直播带货,将“新农人”的鲜活故事搬上舞台;有的作品通过留守老人盼子女返乡、青年回乡创业双线叙事,展现扶贫对家庭伦理、乡村活力的重塑,在艺术形式上,豫剧传统程式与现代元素碰撞融合:唱腔上保留豫剧的“豫东调”“豫西调”特色,同时融入民乐、流行乐元素,增强音乐感染力;表演上借鉴话剧的写实手法,用方言对白、生活化动作拉近与观众距离;舞美上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LED屏呈现梯田茶园、电商直播间等现代乡村场景,让传统舞台焕发时代气息,大山的儿子》中,演员用豫剧的“甩发”“跪步”等技巧表现扶贫干部雨夜走访摔伤的情节,既保留了戏曲美感,又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扶贫工作的艰辛。

现代豫剧农村扶贫戏曲

社会价值:文化赋能的“豫剧样本”

现代豫剧农村扶贫戏曲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引领,通过《焦裕禄》《杨善洲》等作品,让“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扶贫精神成为基层干部的行动指南;二是政策传播,如《一个都不能少》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等剧情,让村民在观剧中理解政策、支持政策;三是文化激活,许多乡村在演出后自发组织“戏曲扶贫队”,将政策编成快板、唱词,形成“演一场戏、带一个村、活一方文化”的效应,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2022年,河南各级文艺院团就创作扶贫题材豫剧60余部,演出超5000场,覆盖观众逾千万人次,成为文化扶贫的“轻骑兵”。

代表作品一览

剧名 创作单位 艺术亮点 社会影响
《山里的月亮》 河南豫剧院三团 扶贫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生态茶业 融入采茶歌,方言对白接地气 获全国优秀现实题材创作奖,巡演200余场
《大山的儿子》 郑州市豫剧院 青年书记返乡创业带富留守群体 现代舞美+短视频片段穿插 网络播放量破亿,带动多地青年返乡
《金桂兰》 洛阳市豫剧团 女村支书带领妇女发展手工产业 传承非遗技艺,唱腔创新 被列为乡村振兴文化推广剧目

相关问答FAQs

问:现代豫剧农村扶贫戏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避免“老龄化”传播?
答:针对年轻观众,创作者在“内容年轻化”和“传播年轻化”上双管齐下,内容上,聚焦青年扶贫干部、返乡大学生等“新农人”群体,加入电商直播、乡村旅游等新元素,如《乡村书记》中设计了“直播带货卖蜂蜜”的桥段,用戏曲语言诠释“互联网+扶贫”;形式上,缩短单场时长至90分钟以内,增加互动环节,如让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传播上,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豫剧扶贫片段”“幕后花絮”,用短视频碎片化传播吸引年轻群体,部分作品还开发“戏曲+游戏”联动,让年轻人以趣味方式了解扶贫故事。

问:在乡村振兴阶段,现代豫剧还能在哪些领域发挥扶贫作用?
答:乡村振兴阶段,豫剧的扶贫作用已从“精神激励”拓展到“产业赋能”,可通过“戏曲+旅游”模式,打造“豫剧主题乡村”,如河南某村将《大山的儿子》剧情融入乡村旅游,开发“剧中茶园”“演员民宿”,吸引游客体验“看豫剧、品茶香”的特色项目;挖掘乡村非遗资源,将豫剧唱腔与地方民歌、皮影戏等结合,创作“乡村非遗戏曲”,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培养乡村文艺人才,形成“文化传承+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还可开展“戏曲培训进乡村”,教村民唱豫剧、编村史戏,让群众从“观众”变“演员”,增强文化自信与乡村凝聚力。

现代豫剧农村扶贫戏曲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