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清风亭全场演出有哪些精彩看点?

《清风亭》作为豫剧传统剧目的代表之作,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全剧以“义养”与“忘恩”为核心矛盾,通过张元秀夫妇拾子、养子、寻子、弃子的悲剧过程,展现了底层人民的善良与辛酸,也鞭挞了人性的冷漠与贪婪,其艺术感染力跨越时代,至今仍能让观众为之动容。

戏曲豫剧清风亭全场

剧情始于明代嘉靖年间,洛阳乡民张元秀以卖豆腐为生,年过半百无子,一日,他在清风亭拾得一男婴,襁褓中装有银两和玉佩,夫妻二人欣喜若狂,不顾家境贫寒,决定将婴儿收为养子,取名张继保,为养活继保,张元秀日夜劳作,贺氏则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将继保抚养长大,继保自幼聪慧,张元秀不惜重金供其读书,望其光耀门楣,随着年龄增长,继保渐生虚荣之心,得知身世后,对贫寒的养父母心生嫌弃。

全剧的高潮集中在“清风亭相认”与“天雷殛子”两场,十年后,继保进京赶考途中,生母周桂英寻子至此,于清风亭与张元秀夫妇相遇,面对生母的富贵与养父母的寒酸,继保当场认母拒父,称张元秀夫妇为“乞儿”,张元秀悲愤交加,痛斥继保忘恩负义,却换来继保的恶语相向,贺氏当场气绝身亡,张元秀万念俱灰,撞死在清风亭亭柱上,继保中榜后衣锦还乡,途经清风亭,突遭天雷轰顶,应了“天理昭昭,疏而不漏”的古训,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剧中人物塑造极具典型性,张元秀作为老生行当的代表,唱腔苍劲悲怆,身段朴实无华,将一个贫苦农民从初得养子的喜悦,到望子成龙的期盼,再到被亲生儿子抛弃的绝望,演绎得层次分明,尤其是“哭坟”一场,他拄着拐杖,踉跄扑倒在贺氏坟前,一句“小继保,我的儿啊!”唱得撕心裂肺,字字血泪,将底层老人的悲愤与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贺氏作为老旦,则以细腻的表演刻画出母亲的慈爱与坚韧,她既是对继保疼爱有加的养母,也是丈夫最坚实的依靠,其“劝夫”与“责子”的唱段,情感真挚,催人泪下,而张继保这一角色,则从最初的懵懂顽童,逐渐演变为忘恩负义的负心人,其唱腔从清亮转为冷漠,眼神从天真变得狠厉,演员通过细节的把控,将人性的扭曲过程呈现得入木三分。

戏曲豫剧清风亭全场

从艺术特色来看,《清风亭》充分展现了豫剧“唱、念、做、打”的精髓,唱腔上,豫剧特有的“豫东调”与“豫西调”交替运用,张元秀的唱段以悲凉的“豫西调”为主,拖腔悠长,如泣如诉;贺氏的唱腔则婉转细腻,富有生活气息;张继保的唱腔则明快华丽,与其后期性格形成反差,念白方面,方言的运用增强了地域真实感,如张元秀的口语化念白,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表演上,豫剧“以情带戏,以技传情”的特点贯穿始终,如张元秀寻子时的蹒跚步态,贺氏缝补衣裳时的专注神情,都通过细腻的动作传递出深厚的情感,舞台美术虽不繁复,但清风亭的布景、简单的桌椅道具,却为剧情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场次 主要情节 核心唱段/表演亮点 情感基调
拾子 张元秀夫妇拾得弃婴张继保 《豆腐调》改编,表现喜悦与怜悯 喜悦、期盼
训子 张继保顽劣,张元秀严加管教 “教训继保”唱段,父爱深沉与严格并存 期望、无奈
别子 周桂英认子,张元秀夫妇不舍 《别子歌》,夫妻对唱,悲苦中透着不舍 悲伤、不舍
寻子 多年后寻子,继保拒不相认 “寻子”唱段,张元秀声泪俱下质问 绝望、悲愤
雷殛 张元秀夫妇撞死,继保遭天雷 张元秀撞柱、贺氏气绝、天雷效果 悲壮、因果报应

《清风亭》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曲折的剧情,更在于它触及了中华民族“孝道”与“感恩”的核心伦理,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张元秀夫妇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深刻反思,剧中的“清风亭”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道德审判的象征,它见证了人性的善恶,也警示着后人:忘恩负义终将遭到天谴,而善良与道义才是立身之本。

相关问答FAQs

Q1:《清风亭》为何能成为豫剧经典剧目?
A1:《清风亭》的经典性首先源于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通过“养恩”与“忘恩”的冲突,探讨了人性善恶与伦理道德,具有普世价值,剧中人物形象鲜明立体,张元秀的忠厚、贺氏的贤惠、张继保的薄情,都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深入人心,豫剧唱腔与剧情的完美结合,如张元秀的悲怆唱段既展现了人物情感,又凸显了豫剧的艺术特色,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全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层层递进,从“拾子”到“雷殛”的高潮设计,让观众的 emotions 随着剧情起伏,最终达到“善恶有报”的情感共鸣,因而跨越时代,成为经典。

戏曲豫剧清风亭全场

Q2:张元秀的“哭坟”唱段为何感人至深?
A2:张元秀的“哭坟”唱段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唱词内容的真挚,唱段中,他回忆了抚养张继保的艰辛岁月——“三更灯火五更鸡,省吃俭用供你读书”,对比继保的忘恩负义,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与绝望,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巨大反差直击人心,唱腔上运用了豫剧“哭板”的技巧,拖腔哀婉,如泣如诉,配合演员苍老沙哑的嗓音,将一位失子老人的痛不欲生演绎得淋漓尽致,表演细节的加持,如张元秀拄拐扑坟的身形、颤抖的双手、浑浊的泪水,通过“唱、念、做”的融合,让人物的情感彻底爆发,观众仿佛能感受到他撕心裂肺的痛苦,因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全剧最催人泪下的片段之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