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艺名是艺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承载着行业传统、文化寓意与个人艺术追求,并非所有戏曲从业者都会使用艺名,但特定群体因行业规范、艺术传承、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往往需要或主动选择拥有艺名,这些艺名或蕴含师门渊源,或彰显艺术特色,或寄托美好愿景,成为戏曲文化中一道独特风景。
科班出身的艺人:师承脉络的“身份密码”
传统戏曲行业最重师承,科班是培养戏曲人才的主要形式,而科班内部往往有严格的命名规则,几乎所有科班出身的艺人都会拥有艺名,科班的命名通常以“字辈”为核心,即同一师门、同一批次的弟子名字中会包含特定的字,既体现师徒传承的有序性,也便于行业内的识别与管理,京剧史上最富盛名的“富连成”科班,自1904年成立起,历经数十年,培养了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裘盛戎等众多名家,该科班按“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字循环排辈,弟子的艺名均含对应辈分字:如“连”字辈的雷喜福、侯喜瑞,“富”字辈的马富禄、谭富英,“盛”字辈的叶盛兰、裘盛戎,“世”字辈的袁世海等,这种字辈艺名不仅是科班管理的工具,更成为师门脉络的“活化石”,让从业者一眼便能识别艺人的出身与传承。
科班艺名还常与“行当”结合,突出演员的专业领域,以武生著称的“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其艺名“盖叫天”寓意“技艺要盖过‘叫天’(指前辈京剧名家谭鑫培,绰号‘小叫天’)”,既彰显了其对艺术的雄心,也明确了其在武生行当的定位,科班出身的艺人因从小在科班接受系统训练,艺名往往伴随其艺术生涯始终,成为行业内不可分割的身份标识。
拜师学艺的艺人:师徒关系的“契约符号”
非科班出身、通过拜师学艺的艺人,也大多会使用艺名,在传统戏曲行规中,拜师需举行正式仪式,师父为徒弟取艺名,既是承认其“入门”的身份,也是对徒弟艺术道路的期许,这类艺名通常由师父根据徒弟的资质、特点或行业习惯拟定,带有浓厚的“师门印记”,京剧大师周信芳,早年拜老生演员李春来为师,师父为其取艺名“信芳”,取自《楚辞》“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寓意品德与技艺并重。
对于拜师学艺的艺人而言,艺名还具有“行业保护”的作用,旧时戏曲行业竞争激烈,为避免“抢师父的饭碗”或与师兄弟混淆,徒弟常以艺名行世,而真实姓名则不为人知,豫剧大师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因家境贫寒随父学戏后,拜周海水为师,师父为其取艺名“常香玉”,香玉”二字既有“香远益清”的雅致,也暗合其“玉汝于成”的艺术之路,这类艺名不仅是徒弟对师父的尊重,更是师徒间“契约精神”的体现,象征着技艺与责任的传承。
女性戏曲艺人:社会语境下的“保护色”
在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戏曲艺人的艺名使用尤为普遍,古代女性地位较低,从事戏曲行业常被视为“贱业”,女性艺人若使用真实姓名,不仅可能给家庭带来耻辱,还可能面临社会歧视,艺名成为女性艺人保护隐私、隔绝世俗压力的“保护色”,越剧“十姐妹”之一的傅全香,原名孙泉香,因不愿暴露女性身份,以“傅全香”为艺名,既保留了“香”字的柔美,又以“傅”姓淡化性别特征。
女性艺人的艺名常与“美”“雅”等意象关联,契合其舞台形象,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原名程菊侬,后因嗓音“秋水寒潭”,师父梅兰芳为其改艺名“砚秋”,“砚”取“文墨”之意,暗合其端庄沉静的艺术风格,“秋”则呼应其嗓音的清冷特质,又如豫剧名家陈素真,原名王玉卿,以“素真”为艺名,寓意“素心向真”,既体现了女性艺人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也符合传统社会对女性“温婉娴静”的审美期待,可以说,女性艺人的艺名不仅是个人标识,更是特定历史时期性别文化的折射。
跨剧种/跨地域发展的艺人:艺术融合的“通行证”
随着戏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许多艺人需要跨剧种、跨地域演出,艺名便成为其适应新环境、建立艺术品牌的“通行证”,不同剧种在语言、唱腔、表演风格上存在差异,使用艺名有助于新观众快速记忆,同时避免与原籍同行的混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曾,原是河北梆子演员,后改唱京剧,师父余叔岩为其取艺名“和曾”,既保留了“曾”字的延续性,又以“和”字象征其融合梆子与京剧艺术的尝试。
一些艺人因地域限制,原名可能不符合目标剧种的审美,便通过艺名“重塑”形象,川剧名家袁玉堃,原名袁正福,从四川到上海演出时,因“正福”二字过于直白,不符合川剧“麻辣烫”的地域特色,遂改艺名“玉堃”,“玉”取其温润,“堃”同“坤”,暗合川剧“刚柔并济”的表演风格,这类艺名不仅是个人艺术转型的标识,更体现了戏曲艺术在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适应。
追求艺术特色的艺人:个人风格的“宣言书”
对于渴望在行业内树立独特风格的艺人而言,艺名是其艺术追求的“宣言书”,这类艺名往往蕴含艺人对自身艺术定位的思考,或夸张、或含蓄,极具辨识度,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原名马振声,因师父认为其“连”贯流畅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遂取艺名“连良”,“连”字突出其表演的连贯性,“良”则寓意“精益求精”,又如,武生名家高盛麟,原名高仲麟,因师父希望其“威震盛名”,改艺名“盛麟”,既彰显了其在武生行当的雄心,也暗合其“气盛势雄”的表演风格。
还有一些艺名通过“自谦”或“自傲”的反差,突出个人特色,京剧丑角大师萧长华,原名萧宝瑄,取艺名“长华”,“长”有“长久”之意,“华”则取“精华”之义,看似自谦,实则暗含“丑角虽小,却是戏剧精华”的艺术自觉,这类艺名不仅是艺人的个人标签,更是其艺术理念的浓缩,让观众在记住艺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著名戏曲艺人艺名一览表
原名 | 艺名 | 所属剧种 | 取艺名原因 |
---|---|---|---|
张英杰 | 盖叫天 | 京剧 | 寓意“技艺要盖过前辈谭鑫培(小叫天)”,彰显武生雄心。 |
孙玉琛 | 马连良 | 京剧 | 师父认为其表演“连”贯流畅,“良”寓意精益求精。 |
程菊侬 | 程砚秋 | 京剧 | 因嗓音“秋水寒潭”,“砚”取文墨之意,暗合端庄沉静的艺术风格。 |
张妙玲 | 常香玉 | 豫剧 | 师父周海水所取,“香玉”既雅致,又暗合“玉汝于成”的艺术之路。 |
袁国梁 | 袁雪芬 | 越剧 | “雪”取其高洁,“芬”喻其芬芳,符合越剧婉约的表演风格。 |
王玉卿 | 陈素真 | 豫剧 | “素真”寓意“素心向真”,体现女性艺人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 |
周信芳 | 麒麟童 | 京剧 | 取“麒麟送子”吉祥寓意,后以“麒麟童”行世,成为老生流派标识。 |
戏曲艺人的艺名,是行业传统、社会文化与个人艺术追求交织的产物,从科班的字辈规范到拜师的契约象征,从女性的保护色到跨地域的通行证,再到艺术风格的宣言书,艺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承载着戏曲艺人的身份认同、师徒情谊与艺术理想,在当代戏曲发展中,艺名虽逐渐淡化其“行业保护”功能,但其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FAQs
问:戏曲艺人的艺名都是师父取的吗?
答:并非所有艺名都由师父所取,科班出身的艺人,艺名多由科班班主或按字辈规则统一拟定;拜师学艺的艺人,艺名通常由师父赐予;但也有部分艺人因个人发展需要,在成名后主动改名,或由班主、好友建议取艺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原名梅澜,其“兰芳”之名便由家族长辈所取,非师父指定,现代戏曲艺人因艺术风格转型,也可能自行更改艺名,以更贴合新的艺术定位。
问:为什么很多戏曲艺人的艺名带有“仙”“神”等字样?
答:这与戏曲行业“神鬼戏”的传统及艺人“借神力助运”的心理有关,旧时戏曲演出常涉及神鬼角色,艺人认为艺名带“仙”“神”等字样,能借助神灵庇佑,演出顺利、技艺精进,京剧武生“李万春”,艺名中的“万春”取“万古长青”之意,暗含对艺术长青的期盼;京剧老生“贯大元”,原名贯瑛,“大元”取“大哉乾元”的典故,象征其艺术如天地般广阔。“仙”“神”等字样也符合戏曲“虚实结合”的美学特征,能增强艺名的传奇色彩,让观众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