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中的尤通究竟属于哪个行当类别?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表演体系的核心之一是“行当”划分,即根据角色的性别、年龄、性格、身份及表演特点,将演员和角色分为不同类型。“尤通”并非京剧的标准行当名称,可能是对特定行当或角色的误称、方言谐音,或是地方戏中的特殊称谓,要准确理解这一问题,需先厘清京剧行当的分类体系,再结合可能的混淆点进行分析。

京剧尤通是什么行当

京剧行当的起源与分类

京剧行当的形成,源于中国传统戏曲对角色类型的长期提炼,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杂剧的“旦末净杂”,明清传奇进一步细化,清代中叶徽班进京后,逐渐形成以“生、旦、净、丑”为核心的四大基本行当,末行(老年男性角色)后逐渐并入生行,形成“生旦净丑”四分法,每一行当下又细分若干分支,各具独特的表演程式、唱念特点和扮相要求。

生行——男性角色的总称

生行是京剧舞台上男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龄、身份和表演风格,可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分支。

  • 老生:扮演中老年男性,多为正直刚毅、德高望重的正面形象,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四郎探母》中的杨延昭,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唱腔以苍劲醇厚为特色,用真声或“云遮月”(真假声结合)唱法,动作沉稳端庄,髯口(胡须)的“捋、挑、推、弹”是标志性身段。
  •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为巾生(儒雅书生,如《玉堂春》的王金龙)、雉尾生(武将或英武青年,如《群英会》的周瑜)、穷生(落魄文人,如《连升店》的王明芳),唱念用“小嗓”(假声),动作潇洒飘逸,注重眼神和台步的运用。
  • 武生:擅长武打的男性角色,分长靠武生(身披铠甲,如《长坂坡》的赵云)和短打武生(紧身装束,如《三岔口》的任堂惠),以“翻打跌扑”为核心,要求身手矫健,动作干净利落,常用“起霸”“走边”等程式化表演。
  • 红生:特指勾红脸的角色,如《千里走单骑》的关羽,唱腔融合老生与净行特点,表演威庄重,讲究“塑形”与“神韵”的结合。

旦行——女性角色的总称

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龄、性格和身份,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 青衣:又称“正旦”,扮演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女性,多为贞节烈女或贵妇,如《二进宫》的李艳妃、《宇宙锋》赵艳容,唱腔以婉转细腻为主,动作幅度小,注重“水袖功”的运用,通过“抖袖、翻袖、扬袖”表达情绪。
  • 花旦:扮演活泼开朗的年轻女性,如《拾玉镯》的孙玉姣、《红娘》的红娘,表演以念白和做工见长,表情丰富,动作灵巧,常用“碎步”“蹉步”等步法,唱腔轻快活泼。
  • 武旦:擅长武打的女性角色,分刀马旦(持兵器,如《穆桂英挂帅》的穆桂英)和武旦(短打,如《扈家庄》的扈三娘),要求翻打高难度动作,如“打出手”(抛接兵器),兼具女性的柔美与武将的刚劲。
  • 老旦:扮演老年女性,如《杨门女将》的佘太君、《钓金龟》的康氏,用本嗓演唱,唱腔苍老沙哑,动作模拟老年人形态,如“拐步”“颤步”,常拄拐杖。
  • 彩旦:又称“丑旦”,扮演诙谐或丑陋的女性,如《女起解》的崇公道、《拾玉镯》的刘媒婆,表演夸张滑稽,念白方言化,鼻梁上抹“豆腐块”白粉,属丑行分支。

净行——性格或相貌特异的角色

净行俗称“花脸”,以面部“脸谱”为标志,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异的男性,多为粗犷豪放、刚烈耿直或奸诈阴险的角色,根据表演侧重,可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等。

京剧尤通是什么行当

  • 铜锤花脸:以唱功为主,如《铡美案》的包拯、《大保国》的徐延昭,唱腔洪亮浑厚,多用“炸音”(爆发性音),脸谱以黑色或红色为主,象征正直或忠勇。
  • 架子花脸:以做功为主,如《野猪林》的鲁智深、《李逵探母》的李逵,表演注重身段和表情,通过“抖髯”“甩发”等动作展现情绪,脸谱色彩丰富,如蓝色(刚猛)、白色(奸诈)。
  • 武花脸:擅长武打的角色,如《金钱豹》的金钱豹、《艳阳楼》的高登,要求翻扑跌打,脸谱夸张,突出“威”与“猛”。
  • 毛净:扮演神怪精魅,如《闹天宫》的巨灵神,脸谱奇形怪状,表演带有夸张的“拟态”特点。

丑行——喜剧角色的总称

丑行是京剧中的喜剧角色,因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又称“小花脸”,与净行的“大花脸”相对,扮演的人物身份广泛,性格诙谐滑稽,可分为文丑和武丑。

  • 文丑:以念白和做工为主,细分方巾丑(戴方巾的文人,如《乌龙院》的张文远)、袍带丑(穿官袍的官员,如《审头刺汤》的汤勤)、茶衣丑(穿短衣的平民,如《武松打虎》的酒保),念白用京白或方言白,语言幽默,动作夸张,通过“挤眉弄眼”“缩颈耸肩”制造笑料。
  • 武丑:擅长武打的丑角,如《三岔口》的刘利华、《时迁偷鸡》的时迁,要求轻功好,动作敏捷,常用“矮子步”“翻跳”“窜桌”等技巧,兼具“丑”与“武”的特点。

尤通”的可能解释

京剧行当体系中并无“尤通”这一称谓,推测可能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1. 方言谐音或误写:部分地方方言中,“丑行”的发音可能与“尤通”相近,导致误传,在北方某些方言中,“丑(chǒu)”与“尤(yóu)”声母不同,但若发音含糊或记录偏差,可能形成“尤通”的误写。
  2. 特定角色的混淆:京剧中有部分角色名或演员名与“尤通”音似,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丑行)、《连环套》中的“朱光祖”(武丑),若记忆模糊,可能将角色名误作行当名。
  3. 地方戏的特殊称谓: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徽剧、汉剧、梆子等地方戏元素,部分地方戏可能有独特的行当名称,但京剧主流行当中并无“尤通”,可能是地方戏术语的混用。

京剧行当分类及特点归纳

为更直观展示京剧行当体系,可参考下表:

行当 细分 表演特点 代表剧目/角色
生行 老生 唱腔苍劲,用真声或“云遮月”,戴髯口,动作稳重 《空城计》诸葛亮、《四郎探母》杨延昭
小生 用“小嗓”,扮相俊美,动作儒雅,注重眼神与台步 《玉堂春》王金龙、《群英会》周瑜
武生 擅长翻打跌扑,分长靠(铠甲)与短打(紧身装),动作矫健 《长坂坡》赵云、《三岔口》任堂惠
红生 勾红脸,唱腔融合老生与净行,表演威庄重 《千里走单骑》关羽
旦行 青衣 唱腔婉转,动作端庄,重“水袖功” 《二进宫》李艳妃、《宇宙锋》赵艳容
花旦 念白活泼,表情丰富,动作灵巧 《拾玉镯》孙玉姣、《红娘》红娘
武旦 翻打高难度,如“打出手”,兼具柔美与刚劲 《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扈家庄》扈三娘
老旦 用本嗓,唱腔苍老,模拟老年形态 《杨门女将》佘太君、《钓金龟》康氏
彩旦 表演夸张滑稽,念白方言化,属丑行分支 《女起解》崇公道
净行 铜锤花脸 以唱为主,唱腔洪亮,脸谱象征性格 《铡美案》包拯、《大保国》徐延昭
架子花脸 以做为主,注重身段表情,脸谱色彩丰富 《野猪林》鲁智深、《李逵探母》李逵
武花脸 擅长武打,脸谱夸张,突出“威猛” 《金钱豹》金钱豹、《艳阳楼》高登
毛净 扮演神怪,脸谱奇形怪状,表演拟态 《闹天宫》巨灵神
丑行 文丑(方巾/袍带/茶衣) 念白幽默,动作夸张,通过表情、语言制造笑料 《乌龙院》张文远、《武松打虎》酒保
武丑 轻功好,动作敏捷,翻跳窜桌技巧娴熟 《三岔口》刘利华、《时迁偷鸡》时迁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中的“丑行”为什么能扮演各种不同身份的角色?
A1:丑行的“泛化”功能源于其表演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丑行通过“细分”区分身份:方巾丑(文人)、袍带丑(官员)、茶衣丑(平民)等,通过服装、道具和念白方言化体现差异;丑行的核心是“诙谐”与“生活化”,无论何种身份,均可通过夸张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和接地气的动作打破舞台的“第四面墙”,让观众产生亲切感,丑行在剧中常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如《女起解》的崇公道),既能推动剧情,又能调剂气氛,因此身份跨度极大。

京剧尤通是什么行当

Q2:如何区分京剧“老生”和“小生”的扮相与唱腔?
A2:区分老生与小生,主要从“扮相”和“唱腔”两方面入手:

  • 扮相:老生戴髯口(黑、灰、白三色,分别代表中、老、老年),穿蟒袍、帔、褶子等正式服装,足登厚底靴,整体造型庄重;小生不戴髯口,扮相俊美,常穿褶子、箭衣或帔,足登薄底靴或方口靴,动作更轻盈洒脱。
  • 唱腔:老生用“真声”或“云遮月”(真假声结合),唱腔苍劲、醇厚,如马派老生《借东风》的“风声紧”一段,声音洪亮中带着苍凉;小生用“小嗓”(假声),唱腔清亮、圆润,如叶派小生《白蛇传》的“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声音高亢而不失柔美,老生的台步沉稳(如“八字步”),小生的台步轻快(如“碎步”),这也是区分的重要标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