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是京剧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净行表演艺术家之一,他创立的“裘派”艺术体系,不仅重塑了铜锤花脸的表演范式,更以“唱做并重、以情带声”的美学追求,将京剧净行的艺术表现力推向新的高峰,在其代表剧目中,《姚期》堪称裘派艺术的巅峰之作,这部取材于东汉“云台二十八将”故事的经典剧目,通过裘盛戎对人物“忠、勇、义、悲”的立体塑造,成为京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传世经典。
《姚期》的剧情与人物内核
《姚期》的故事围绕东汉开国名将姚期的命运展开:姚期随光武帝刘秀征战天下,功勋卓著,被封为“扶顺侯”,然因其子姚刚打死国丈郭荣,郭妃怀恨在心,趁刘秀离京祭祖之时,与奸党合谋,伪造圣命宣姚期入宫,欲行加害,姚期不知是计,携带次子姚猛入宫,郭妃借机诬其“欺君罔上”,刘秀念其旧功暂不问罪,却将其贬职回乡,归途中,姚期得知郭党已派马瑶追杀其长子姚刚,遂命姚猛回京报信,自己则前往潼关搬兵,姚刚率兵回朝除奸,姚期一家得以团聚,奸佞伏法。
剧中姚期的形象复杂而丰满:他既是开国元勋,功高盖世;又是严父,教子有方;更是忠臣,虽遭奸人陷害却始终心怀社稷,裘盛戎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摒弃了传统花脸“脸谱化”的表演模式,以“形神兼备”的技艺,将姚期的忠勇、威严与悲情融为一体,使人物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鲜活的生命力。
裘盛戎在《姚期》中的艺术创造
裘盛戎对《姚期》的演绎,堪称“唱、念、做、表”的完美结合,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唱腔:以情带声,刚柔并济
裘派唱腔的核心在于“情”,他主张“唱腔要为人物服务”,在《姚期》中,每一唱段都紧扣人物心境,成为塑造性格的有力工具。
例如剧中“皇恩浩荡如山重”一段,是姚期奉旨贬职时的核心唱腔,裘盛戎以[二黄导板]起唱,高亢苍凉的嗓音如裂帛般撕开压抑的氛围,随即转入[回龙],“皇恩浩荡”四字以低回婉转的行腔,既表现了对君恩的感激,又暗含对奸臣当道的无奈;至“如山重”三字,突然放慢节奏,字字千钧,将老臣的忠厚与隐忍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提起了此事心内恼”的[西皮散板],则通过节奏的突变与力度的对比,展现姚期得知儿子闯祸后的愤怒与焦虑,唱腔中既有“铜锤花脸”的刚劲,又融入了“老生”的沉稳,形成“裘派”特有的“柔中带刚”风格。
裘盛戎在唱腔中还注重“气口”的运用,如“叫家院与爷掌上灯”一段,通过巧妙的换气与停顿,既表现了姚期深夜独坐的疲惫,又凸显其心事重重的神态,使唱腔如行云流水,既有“金石之声”,又不失“人情之味”。
(二)念白:抑扬顿挫,字字铿锵
念白是京剧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裘盛戎的念白素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在《姚期》中,他将“韵白”与“京白”巧妙结合,赋予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姚期作为朝廷重臣,其韵白需庄重威严,裘盛戎通过调整音色与语速,使念白既有“铜锤花脸”的浑厚,又不失文臣的儒雅,例如在金殿见驾时,念臣“姚期见驾,吾皇万岁”,字字清晰,节奏沉稳,既表现了对君王的敬畏,又彰显了老将的威风,而在面对郭妃诬陷时,念白则转为激愤,“臣乃开国元勋,何来欺君罔上”一句,通过语气的骤变与重音的强调,将姚期的愤怒与不屈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姚期与次子姚猛的对话,则多用京白,更显父慈子孝,如“儿啊,此去潼关,要小心行事”一句,语气温和,节奏舒缓,与金殿上的威严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感受到老将铁骨柔情的一面。
(三)做表:形神兼备,层次分明
裘盛戎的表演强调“形为神用”,在《姚期》中,他通过身段、表情与细节动作,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于舞台。
夜访”一场,姚期深夜独坐,听闻郭党追杀长子,裘盛戎通过眼神的变化——从最初的凝思,到惊愕,再到决断,配合微微颤抖的手指与沉重的脚步,将老臣的焦虑与担忧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在“教子”一场,面对闯祸的姚刚,他先是怒目圆睁,举起的手掌似要落下,却又缓缓放下,转为长叹,这一“举”一“放”,既表现了父亲的严厉,又透露出对儿子的疼爱,使人物形象立体可感。
裘盛戎在扮相上也独具匠心,他突破了传统花脸“重脸谱、轻扮相”的局限,通过精心设计的髯口、靠旗与服饰,凸显姚期“老将”的身份特征:髯口半遮半掩,既显苍老,又不失威严;靠旗微微倾斜,暗示其心事重重;服饰上的补丁与磨损,则暗含其“功成不居”的品格。
(四)经典唱段赏析(表格)
唱段名称 | 剧情节点 | 唱腔特点 | 情感表达 |
---|---|---|---|
皇恩浩荡如山重 | 奉旨贬职 | [二黄导板]-[回龙]-[原板],低回婉转 | 感激君恩,无奈隐忍 |
提起了此事心内恼 | 得知子闯祸 | [西皮散板],节奏突变,力度对比 | 愤怒、焦虑,对儿子的担忧 |
叫家院与爷掌上灯 | 夜坐书房,思虑国事 | [二黄原板],平稳中见起伏 | 忠心报国,对奸臣的愤恨 |
君臣父子在宫廷 | 金殿面君,据理力争 | [二黄导板]-[散板],高亢激昂 | 忠贞不屈,维护正义的决心 |
《姚期》的艺术影响与裘派传承
《姚期》不仅是裘盛戎的代表作,更是京剧净行艺术的里程碑,裘盛戎通过这出戏,将“铜锤花脸”从“重唱轻做”的传统中解放出来,确立了“唱做并重、以情塑人”的表演准则,为裘派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裘盛戎的演绎下,《姚期》的唱腔被广为传唱,其“裘派”唱腔体系更成为后世花脸演员学习的典范,裘派弟子如孟广禄、邓沐玮等,均通过继承《姚期》等剧目,将裘派艺术发扬光大,而《姚期》中姚期的“忠臣”形象,也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戏曲工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创新。
相关问答FAQs
Q1:裘盛戎的裘派艺术在《姚期》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A1:裘派艺术在《姚期》中主要体现在“唱、念、做”的革新与融合:唱腔上,裘盛戎打破铜锤花脸“一味刚猛”的传统,将老生的婉转、旦腔的柔美融入花脸唱腔,形成“刚柔并济、以情带声”的独特风格,如“皇恩浩荡如山重”的低回婉转与“提起了此事心内恼”的高亢激昂形成鲜明对比;念白上,他创造性地将韵白的庄重与京白的鲜活结合,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增强了生活气息;表演上,他摒弃脸谱化的程式,通过眼神、身段等细节动作,将姚期的忠勇、威严与悲情立体呈现,实现了“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
Q2:《姚期》这出戏为什么能成为裘派经典?
A2:《姚期》成为裘派经典,首先源于剧本本身对人物的深刻塑造——姚期“忠、勇、义、悲”的复杂性格,为裘盛戎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裘盛戎通过“唱做并重”的表演,将传统花脸艺术提升到新的高度,其唱腔设计、念白处理与身段表演均成为后世典范;最重要的是,《姚期》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魅力,更传递了“忠君爱国、惩奸除恶”的传统价值观,这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使其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京剧舞台上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