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网学院的网学院如何创新戏曲教育路径?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戏曲高等艺术院校,自1950年创办以来,始终以“传承戏曲艺术、培养戏曲人才、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被誉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摇篮”,学院坐落于北京市,前身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历经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等发展阶段,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成为戏曲教育领域的领军力量。

中国戏曲网学院

学院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建校初期,梅兰芳、周信芳、荀慧生、程砚秋等艺术大师亲自参与教学,奠定了“名师传艺、教学相长”的办学传统,经过七十余年的建设,学院已形成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音乐、戏曲文学、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管理、新媒体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构建了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戏曲人才培养格局,为全国戏曲院团、艺术院校、文化机构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戏曲学院以戏曲为核心,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院现有本科专业15个,涵盖艺术学、教育学、文学三大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戏剧与影视学),戏曲表演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保留京剧、昆曲、地方戏等传统表演艺术专业的同时,开设了艺术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专业,培养既懂戏曲传统又掌握现代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下表为学院主要本科专业设置及特色: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专业特色
表演类 戏曲表演(京剧、昆曲、地方戏) 传承“口传心授”教学法,注重基本功训练与流派传承,培养戏曲表演人才
导演类 戏曲导演、戏剧影视导演 结合戏曲传统导演理论与现代导演技法,强调舞台实践与创作能力
音乐类 音乐表演(戏曲音乐、民族器乐) 侧重戏曲乐队伴奏(京胡、板鼓、月琴等)与民族器乐演奏,培养戏曲音乐人才
文学类 戏剧影视文学、戏曲文学 融合戏曲编剧理论与现代戏剧创作,注重传统文化底蕴与剧本创作能力
美术设计类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专注戏曲舞台布景、服装、化妆设计,传承传统戏曲美学与当代设计理念结合
新兴交叉类 艺术管理、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戏曲文化管理、数字媒体艺术制作人才,推动戏曲艺术与现代科技、产业融合

师资队伍是学院发展的核心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60%,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教师50余人,学院汇聚了一大批戏曲艺术家、教育家和理论家,如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梁谷音,戏曲理论学家傅谨等,学院实施“名师工程”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老艺术家传帮带、教师赴院团实践、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式,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教师团队中,多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为戏曲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学院坚持“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育人理念,形成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演出相结合、传统传承与创新探索相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学院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艺术潜力和专业特长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强调“教学实践演出一体化”,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演出200余场,包括校园戏曲节、毕业大戏、全国巡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建校以来,学院已培养6万余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成为戏曲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史依弘,昆曲表演艺术家魏海敏,导演艺术家李六乙等,他们在国内外舞台上传承戏曲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戏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戏曲网学院

艺术实践与社会服务是学院的重要职能,学院拥有青年京剧团、昆曲团等专业演出团体,年均演出超150场,足迹遍及全国及30余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学院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如“京剧像音像工程”“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等,承担京剧、昆曲、地方戏等传统剧种的抢救性保护与传承工作,学院举办“中国京剧艺术节”“国际戏曲学术研讨会”等品牌活动,搭建戏曲艺术交流平台,为戏曲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支持。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学院与美国茱莉亚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等50余所艺术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联合培养、学术研讨等项目,学院设立“海外戏曲中心”,在伦敦、纽约等地开展戏曲教学与推广活动,培养了一批热爱中国戏曲的外国留学生,学院多语种戏曲教材(如《京剧表演教程》《昆曲曲谱选译》)的出版发行,以及“中国戏曲”多语种网站的上线,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国际传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特色的重要体现,学院校园内建有“戏曲博物馆”,收藏戏曲文物、文献、音像资料2万余件,是展示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的重要窗口;“练功中心”“排练厅”“小剧场”等专业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学院每年举办“中国戏曲学院文化节”“校园戏曲节”“新年戏曲晚会”等活动,学生社团“梨园社”“研习社”等常态化开展戏曲演出、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学生们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相关问答FAQs:

中国戏曲网学院

Q1:中国戏曲学院的招生考试有什么特殊要求?
A:中国戏曲学院招生考试根据专业不同有特殊要求,表演类专业(如京剧、昆曲表演)需通过初试(形象、身体条件测试)、复试(唱念做打基本功考核)、三试(综合能力与潜力测试),重点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艺术潜力和身体条件;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管理等理论类专业需参加文化课考试和专业课考试(包括故事创作、戏曲常识、文艺理论等);音乐表演、戏曲导演等专业则侧重专业技能展示(如乐器演奏、导演小品创作等),部分专业(如地方戏表演)有定向招生计划,对特定地区或剧种考生有适当倾斜,学院注重考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潜力,强调“宁缺毋滥”的招生原则。

Q2:中国戏曲学院如何平衡传统戏曲传承与现代创新?
A:学院在传统传承与创新探索中寻求平衡,一方面坚守戏曲艺术本真,实施“名师传戏”工程,邀请京剧、昆曲等剧种的老艺术家亲自传授经典剧目,保留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核心技艺;另一方面推动戏曲与现代艺术、科技融合,开设“戏曲+新媒体”“戏曲+数字艺术”等课程,鼓励师生创排新编历史剧(如《马前泼水》《鉴真东渡》)、现代戏(如《党的女儿》《红灯记》新编版),探索戏曲与话剧、音乐剧、虚拟现实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学院通过短视频、直播、VR戏曲体验等新媒体手段扩大戏曲传播,让传统戏曲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