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断密涧全剧唱词

京剧《断密涧》是传统京剧中的经典历史剧,取材于隋末瓦岗寨起义故事,以李密、王伯当的人物命运为核心,展现忠义冲突与英雄末路的悲壮,全剧唱词紧扣情节发展,通过不同板式的唱腔,精准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戏剧冲突层层递进,以下从剧情背景、核心唱段赏析及唱词艺术特色三方面展开,并以表格整理关键唱段,末附相关问答。

京剧断密涧全剧唱词

剧情背景与唱词脉络

《断密涧》的故事发生于隋末,李密瓦岗寨起义称王,后因猜忌杀害结义兄弟王君可,王君之弟王伯当愤而投唐,李密因骄傲轻敌,兵败被困断密涧,与前来劝降的王伯当相遇,涧前对峙中,李密忆起往昔情谊与今日败局,悔恨交加;王伯当则痛斥其背信弃义,最终李密自刎,王伯当殉节,全剧唱词以“情”与“义”的撕裂为主线,通过李密的雄心、悔恨、绝望,王伯当的悲愤、忠义、决绝,构建出荡气回肠的悲剧氛围。

核心唱段赏析(表格整理)

场次 角色 唱段(选段) 板式 (节选) 情感/情节作用
第一场:困境 李密 【西皮导板】
【西皮原板】
导板+原板 导板:“叹英雄失势入罗网,好一似猛虎困在荒山岗。”
原板:“自从我起义在瓦岗,南征北战创业忙,十八路反王来归降,都道我李密是栋梁,谁料想今日困涧旁,叫孤王心中好凄凉。”
导板奠定悲凉基调,原板回顾起义辉煌与当前困境,展现李密从盛到衰的落差与不甘。
第二场:质问 王伯当 【二黄导板】
【二黄原板】
导板+原板 导板:“提起了当年事令人可叹!”
原板:“想当年结义在瓦岗,情同手足共爹娘,兄长被你剑下亡,伯当怎能不心伤?你今被困断密涧,是报应循环自遭殃!”
导板引出往事,原板揭露李密杀害兄长的真相,以“报应”指责其背义,强化冲突。
第三场:对峙 李密 【西皮快板】 快板 “听说伯当投了唐,孤王心中怒火扬,背义投唐忘故旧,你为何不念结义情长?瓦岗寨上同生死,为何今日两相忘?” 快板节奏急促,表现李密对王伯当投唐的愤怒与不解,质问中夹杂对往昔情谊的怀念。
第四场:自刎 李密 【二黄导板】
【二黄散板】
导板+散板 导板:“宝剑断绝兄弟义!”
散板:“悔不该当年杀君长,悔不听伯当劝良方,断密涧前丧残生,孤王悔恨泪千行。”
导板爆发悔恨情绪,散板以“悔”字贯穿,归纳悲剧根源,自刎前完成从“雄主”到“罪人”的蜕变。
第四场:殉节 王伯当 【西皮散板】 散板 “李密自刎涧旁亡,伯当心中痛断肠,昔日兄弟成泡影,忠义二字刻心房,涧水滔滔为泪淌,随兄去到鬼门旁!” 散板节奏舒缓,表现王伯当对李密之死的复杂情感(痛惜但不后悔),最终以“殉节”践行忠义。

唱词艺术特色

《断密涧》的唱词兼具文学性与戏剧性,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京剧断密涧全剧唱词

  1. 板式与情感高度契合:如李密困境时的【西皮原板】,平稳中带苍凉,适合叙事与抒情;质问时的【西皮快板】,节奏紧凑,情绪激愤;自刎前的【二黄散板】,字字泣血,悔恨之情喷涌而出,不同板式的切换,精准匹配人物情绪起伏。
  2. 语言凝练,意象鲜明:唱词多用比喻,如“猛虎困在荒山岗”“涧水滔滔为泪淌”,以“猛虎”喻李密昔日之威,以“涧水”喻兄弟情谊之断,意象生动,增强画面感。
  3. 对比强化冲突:李密“十八路反王来归降”的辉煌与“今日困涧旁”的落魄对比,王伯当“情同手足共爹娘”的往昔与“背义投唐忘故旧”的指责对比,通过唱词的今昔对比,凸显人物命运与主题的悲剧性。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断密涧》中李密的唱段如何体现其性格转变?
解答:李密的唱段完整展现其从“雄主”到“罪人”再到“悲剧英雄”的转变,早期【西皮原板】“自从我起义在瓦岗”充满雄心,体现草莽领袖的豪迈;中期【西皮快板】质问王伯当,流露出猜忌与固执,暴露性格缺陷;后期【二黄散板】“悔不该当年杀君长”,则以悔恨归纳一生,从自负到醒悟,最终以自刎完成悲剧性蜕变,唱词成为其性格转变的直接载体。

问题2:王伯当的“提起了当年事令人可叹”唱段为何被称为全剧“点睛之笔”?
解答:该唱段以【二黄导板+原板】展开,导板“提起了当年事令人可叹”奠定悲愤基调,原板通过“结义—被害—报应”三层叙事,既揭露李密的背信弃义,又展现王伯当“忠义难两全”的痛苦,唱词将个人恩怨与“忠义”主题结合,既推动戏剧冲突(王伯当坚定投唐),又为后续殉节埋下伏笔,成为全剧“情义冲突”的核心爆发点,故称“点睛之笔”。

京剧断密涧全剧唱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