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璀璨明珠,自王实甫笔下诞生以来,便以“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人文情怀,成为中国戏曲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这部作品不仅以细腻的情感描写、精巧的戏剧结构和优美的曲词著称,更成为各地方剧种争相演绎的剧目,其艺术生命力跨越七百余载而不衰,而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戏曲院校,自1950年建院以来,始终肩负着传承经典、创新发展的使命,在《西厢记》的整理、教学、演出与研究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推动着这部古老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西厢记》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人物塑造的突破性上,崔莺莺、张生、红娘等角色摆脱了元杂剧“类型化”的窠臼,展现出复杂真实的内心世界:崔莺莺既有相国千金的矜持,又有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张生从“傻角”到痴情,性格立体丰满;红娘更是以机智勇敢、古道热肠的形象,成为戏曲舞台上最具生命力的丫鬟形象,其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更是被誉为“秋思之祖”,以诗化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完美融合,成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典范,正因如此,《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学院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文学研读到舞台实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体系中,《西厢记》的传承并非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通过“文献研读—舞台还原—创新改编”的立体化模式,让学生既懂“古意”,又能“出新”,在文学与理论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西厢记》原著,结合《录鬼簿》《太和正音谱》等文献,探究其创作背景、版本流变及艺术特色;在表演专业,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赖婚》《拷红》《长亭送别》等经典折子戏的程式动作、身段技巧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在“唱念做打”中把握人物性格,京剧表演专业学生在学演《西厢记》时,需将梅派、荀派等不同流派的艺术特色融会贯通,既要体现崔莺莺的雍容华贵,又要展现其情感波动时的细腻神态;昆曲专业则更注重“水磨腔”的婉转与身段的典雅,通过“曲白相生”的表演,还原元杂剧的“本来面目”。
为系统呈现《西厢记》的教学内容,中国戏曲学院构建了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表所示:
课程类型 | 培养目标 | |
---|---|---|
文学理论课程 | 《西厢记》文本精读、元杂剧体制研究、古典戏曲美学 | 培养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与理论素养,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
表演实践课程 | 经典折子戏(《赖婚》《拷红》《长亭送别》)排练、流派唱腔训练、角色塑造方法 | 掌握戏曲表演的程式技巧,通过舞台实践诠释人物内心 |
创新改编课程 | 《西厢记》现代改编、跨界融合实验(如戏曲+话剧、数字媒体舞台呈现) |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传统经典在当代的传播路径 |
除了课堂教学,中国戏曲学院还通过舞台实践让《西厢记》“活”在当下,学院定期举办“经典剧目展演季”,组织不同专业的师生联合创排《西厢记》全剧或选段,如2023年京剧版《西厢记》由表演系学生担纲主演,舞美设计融入多媒体技术,以“流动的西厢”为视觉主题,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又增强了舞台的现代感,演出后在业内引发热议,学院还与国家大剧院、地方院团合作,推出“青春版《西厢记》”全国巡演,让年轻观众感受戏曲经典的魅力,这些实践不仅检验了教学成果,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使《西厢记》的艺术薪火在一代代戏曲人手中传递。
在学术研究层面,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者对《西厢记》的整理与研究同样成果斐然,学院成立了“古典戏曲文献研究中心”,系统梳理《西厢记》的版本,校勘整理了明刊本、清刊本等重要文献,出版了《西厢记集评》《西厢记艺术研究》等专著;学院主办“《西厢记》与戏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其当代价值,推动了《西厢记》研究的国际化,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更让《西厢记》从“舞台经典”升华为“学术经典”,深化了人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理解。
可以说,中国戏曲学院对《西厢记》的传承,既是对戏曲传统的守护,也是对艺术创新的探索,通过教学、实践、研究的三维联动,学院让这部诞生于元代的经典,在当代戏曲舞台上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随着戏曲教育的不断深入和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西厢记》的故事与精神,必将在更多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继续书写“天下有情”的永恒传奇。
FAQs
问:中国戏曲学院在教授《西厢记》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元代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特点?
答:教师通过“理论讲解+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结合《西厢记》文本,分析“旦本戏”(以崔莺莺为主唱)和“末本戏”(以张生为主唱)的场次安排,说明“一人主唱”体制对角色塑造和戏剧冲突的影响;组织学生分组排练,尝试用“一人主唱”的方式演绎《西厢记》片段,体会主唱角色如何通过唱段推动情节、展现内心,而其他角色如何通过宾白与动作配合,深化对元代杂剧艺术规律的理解。
问:《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为何能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经典?中国戏曲学院在教学中如何突出这一角色的教学重点?
答:红娘的经典性在于其“反叛性”与“平民性”: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以机智促成崔张爱情,代表了底层民众的智慧与勇气,在教学时,中国戏曲学院注重三点:一是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红娘与崔莺莺、老夫人的性格差异,把握其“机敏灵动、善恶分明”的核心特质;二是强化“做功”训练,如红娘传书时的身段、拷红时的对白节奏,突出其语言与行动的戏剧张力;三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社会背景出发,体会红娘作为“婢女”身份下的复杂心理,避免表演流于表面化,使这一形象既有喜剧色彩,又有深刻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