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程派京剧红鬃烈马有何独特艺术魅力?

程派京剧《红鬃烈马》是传统京剧经典剧目之一,以唐代民间故事为蓝本,讲述了王宝钏与薛平贵之间历经波折的爱情故事,作为京剧旦行的重要流派,程派艺术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在《红鬃烈马》的演绎中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成为京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经典。

程派京剧红鬃烈马

剧情梗概与程派演绎的独特性

《红鬃烈马》的故事围绕王宝钏的忠贞与薛平贵的传奇经历展开:相府千金王宝钏抛绣球选婿,不顾父亲反对,嫁给寒门子弟薛平贵;后薛平贵从军远征,西凉国代战公主对其倾心,薛平贵最终继承西凉王位;十八年后,薛平贵回到中原,在武家坡与化身为贫妇的王宝钏相认,夫妻团聚,并封赏王宝钏,全剧以“三击掌”“武家坡”“大登殿”等折子戏最为著名,其中王宝钏的形象贯穿始终,其坚韧、忠贞的性格成为程派演绎的核心。

程派由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创立,以“幽咽婉转、刚柔并济”的唱腔风格著称,尤其擅长塑造内心复杂、命运坎坷的女性角色,在《红鬃烈马》中,程派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表演的细腻含蓄,将王宝钏从相府千金到寒窑苦守,再到最终封后的心路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与其他流派(如梅派的温婉、尚派的泼辣)相比,程派王宝钏更强调“内敛中的坚韧”,通过眼神的微颤、水袖的轻扬,以及唱腔中“脑后音”“擞音”的运用,传递出人物隐忍而不失刚强的精神内核。

程派《红鬃烈马》的艺术特色

唱腔:幽咽顿挫,以情带声

程派唱腔以“低回婉转、顿挫有致”为特点,在《红鬃烈马》中,这一风格得到了极致体现,以“武家坡”一折为例,王宝钏在寒窑中苦守十八年,面对薛平贵的试探(假意说已另娶),程派的唱腔通过“慢板”的铺垫与“散板”的释放,先以“一马离了西凉界”的平稳叙述表现平静表象,随后在“来在坡前用目洒”中突然加快节奏,通过“擞音”的颤抖表现内心的激动与疑虑;在“夫妻们打坐在窑门外”的对唱中,程派运用“脑后音”将声音送远,既符合寒窑空旷的舞台环境,又暗合人物十八年等待的沧桑感,唱腔中的“气口”运用尤为精妙,如“窑门”二字,通过短暂的停顿与气息的收放,将王宝钏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浓缩于瞬间。

表演:细腻含蓄,以形传神

程派表演讲究“神形兼备”,尤其注重眼神与身段的配合,在“三击掌”中,王宝钏与父亲王允决裂,程派演员通过眼神从“哀求”到“决绝”的转变,配合“甩袖”“跺步”等动作,表现出为爱抗争的勇气;而在“大登殿”中,王宝钏被封为后,面对代战公主的挑衅,程派表演摒弃了常见的张扬,仅通过“端坐时腰杆的挺直”与“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威严”,既彰显皇后身份,又保留寒窑养成的质朴,水袖的运用更是程派一大特色,如“武家坡”中王宝钏提起裙角走向窑门,水袖轻柔摆动,既表现行动的艰难,又暗示人物内心的柔韧。

程派京剧红鬃烈马

人物塑造:刚柔并济,悲情中见风骨

程派王宝钏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不仅是“忠贞”的符号,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悲情英雄”,程砚秋在演绎时,刻意弱化了人物的“哭哭啼啼”,转而通过“刚”与“柔”的对比展现性格:面对父亲反对时的“柔”(下跪哀求),与寒窑苦守时的“刚”(独自挖野菜度日);面对薛平贵试探时的“柔”(含泪诉说苦情),与最终封后的“刚”(坦然接受代战公主的行礼),这种“柔中带刚”的塑造,使王宝钏超越了传统“贤妻良母”的刻板形象,成为具有独立精神的艺术典型。

程派《红鬃烈马》的传承与发展

程派《红鬃烈马》的传承,离不开程砚秋及其传人的不断打磨,程砚秋本人对剧目进行过多处改编,如将原本偏重“武戏”的《红鬃烈马》调整为“唱做并重”,突出王宝钏的内心戏;其弟子赵荣琛、李世济等,在继承程派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对唱腔进行优化,如李世济在“武家坡”中加入了更丰富的装饰音,使唱腔更具层次感,当代程派传人迟小秋、刘桂娟等,则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如灯光、音响)强化表演张力,如在“大登殿”中运用追光突出王宝钏的孤独感,使经典剧目焕发新生。

以下为程派与其他流派在《红鬃烈马》中王宝钏形象的对比:

流派 唱腔风格 表演特点 情感表达
程派 幽咽顿挫,脑后音突出 细腻含蓄,水袖运用精妙 悲情中见坚韧,内敛而有力
梅派 温润婉转,嗓音甜亮 端庄大方,身段柔美 温柔贤淑,以“柔”为主
尚派 高亢激越,嗓音刚劲 泼辣大方,动作大开大合 爽朗直率,以“刚”见长

相关问答FAQs

Q1:程派《红鬃烈马》与其他流派(如梅派)在演绎王宝钏时,核心区别是什么?
A1:核心区别在于人物性格的侧重点不同,程派王宝钏更强调“内敛中的坚韧”,通过幽咽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突出人物在苦难中的隐忍与刚强;梅派王宝钏则以“温婉贤淑”为核心,唱腔甜润,表演端庄,更侧重传统女性的柔美,例如在“武家坡”对唱中,程派通过“擞音”表现激动,梅派则更注重旋律的流畅,体现平和心境。

程派京剧红鬃烈马

Q2:程派在《红鬃烈马》中,如何通过“水袖”这一道具增强表演感染力?
A2:程派水袖讲究“一动传情”,在“武家坡”中,王宝钏提及十八年苦守时,水袖轻柔垂落,配合眼神低垂,表现压抑的悲伤;当薛平贵表明身份后,水袖突然上扬,通过“甩袖”动作传递惊喜与激动;在“大登殿”中,面对代战公主,水袖微收,既显皇后威严,又暗含寒窑养成的谦卑,通过水袖的收放自如,将人物情感具象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