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上国舅头戴什么

在传统戏曲艺术中,角色的扮相严格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规制,头饰作为身份、性格、地位的直观载体,不同角色有截然不同的形制与象征,国舅作为戏曲中常见的皇亲角色,其头戴之物需兼顾“外戚”的尊贵与“官员”的威严,具体形制因行当、朝代、性格差异而丰富多样,需结合剧目、角色定位及戏曲盔头体系综合分析。

戏曲上国舅头戴什么

国舅的角色定位与行当归属

国舅多指皇帝母族或妻族的男性亲属,在戏曲中常以“权臣”“忠良”或“奸佞”形象出现,其行当以“净行”(花脸)为主,偶有“丑行”(文丑)或“文老生”辅助,净行国舅侧重表现权势与性格,如《打龙袍》中的郭槐(奸佞架子花脸)、《铡美案》中的国舅(权势铜锤花脸);丑行国舅则突出诙谐或市井气,如《女起解》中的崇公道(虽非严格国舅,可作参照);文老生国舅多为德高望重的忠臣,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虽为龙国老,其头饰逻辑可类),行当不同,头饰的材质、颜色、装饰亦有严格区分。

国舅头戴的核心冠盔类型

戏曲盔头体系庞大,国舅的头戴需符合“贵胄+官员”的双重身份,常见以下几类:

(一)紫金冠(又名“紫金盔”):武职或年轻贵族的标配

紫金冠是戏曲中武将、亲王、年轻贵族的典型冠盔,国舅若属武职或性格张扬者(如《铡美案》中仗势欺人的国舅),多戴此冠,其形制为:

  • 主体材质:铜胎或铁胎鎏金,呈圆筒状,顶部微凸,前有“额子”(金属护额),后有“火焰珠”(象征威严);
  • 装饰元素:额子正中常嵌“火焰宝珠”或“龙纹”,两侧插“雉翎”(野鸡尾羽,长度根据角色地位调整,国舅多用中短雉翎,区别于王爷的长雉翎);
  • 颜色象征:以金色为主,象征尊贵;若角色性格阴鸷(如郭槐),也有黑底金边或红底金边的变体,通过颜色暗示“奸诈”或“权势”。
    《打龙袍》中郭槐初登场时曾戴紫金冠,但因是文臣,后多换侯帽,体现“文武转换”的身份变化。

(二)侯帽:文职国舅的核心标识

侯帽是戏曲中侯爵、高级文官的专属头饰,国舅作为“皇亲+封爵”者,戴侯帽最为常见,尤其适合文职或年长角色,其特点为:

戏曲上国舅头戴什么

  • 形制:圆形帽身,帽顶呈半球形,周围有“垂珠”(丝线串珠,长度及肩),帽后有两根“飘带”(绣龙纹或云纹);
  • 材质与颜色:多为绒布或丝绸制,外罩金线刺绣,以金色、红色为主——金色象征皇亲身份,红色寓意忠勇(正面国舅),黑色或暗红色则暗示奸佞(如郭槐的“黑绒侯帽”);
  • 装饰细节:帽前正中常缀“额子”(嵌宝石或“侯”字),边缘镶金边,整体华丽但不失稳重。
    《狸猫换太子》中郭槐作为核心国舅,始终戴黑绒侯帽,帽顶金绒球、黑飘带与面部“大白脸”吊眉的妆容呼应,强化其阴险权臣形象。

(三)相貂:文臣国舅的威严之选

若国舅兼任宰相或朝中重臣(如《二进宫》中虚构的“国太师”),则戴“相貂”,与宰相、一品大臣的头饰一致,相貂与侯帽的区别在于:

  • 形制:硬胎,帽身高而尖,顶部有“朝天翅”(两根金属翅,向上翘起,象征“位极人臣”);
  • 材质:乌纱或黑绒外罩,金线勾勒边纹,翅端嵌宝珠;
  • 适用性:仅适用于德高望重的正面国舅,如《铡美案》中支持陈世美的“国舅”若为忠臣,可戴相貂,但实际因陈世美是反派,国舅多戴侯帽以突出“权臣”而非“贤臣”特质。

(四)其他特殊头饰:身份与情境的补充

除主流冠盔,部分剧目中国舅会因情境特殊佩戴其他头饰:

  • 文生巾:若国舅以“文人”或“隐士”身份出现(如《游园惊梦》中的虚构角色),戴文生巾,配白色或蓝色绸带,突出“文雅”;
  • 凤冠(男性版):极少数情况下,国舅若为“皇舅”(皇帝的舅舅)且参与重大典礼(如登基、大婚),可戴“金凤冠”(形制同皇后凤冠但简化,仅嵌金凤纹),象征“国舅之尊”,如《打龙袍》中李后认亲时,郭槐作为“龙国舅”曾短暂佩戴。

不同类型国舅头饰的差异化表达

为更直观对比,以下表格归纳常见国舅角色的头饰特征:

行当 角色举例 冠盔名称 主要颜色 装饰元素 性格/身份象征
架子花脸 郭槐(《打龙袍》) 黑绒侯帽 黑色、金边 金绒球、黑飘带、额子嵌“侯” 奸佞权臣,阴险狡诈
铜锤花脸 国舅(《铡美案》) 紫金冠 金色、红边 雉翎、火焰珠、龙纹额子 仗势欺人,外戚专权
文老生 徐延昭(类国舅,《二进宫》) 相貂 乌纱、金边 朝天翅、宝珠、金线边纹 忠直老臣,德高望重
文丑 崇公道(参照,《女起解》) 方巾 黑色、蓝布 白玉佩、绸带 诙谐市井,非严格国舅,可作身份对比

头饰背后的文化逻辑

戏曲国舅头饰的规制,本质是“礼制”与“艺术”的结合:

戏曲上国舅头戴什么

  • 等级标识:紫金冠>相貂>侯帽>文生巾,对应武职>文臣>侯爵>文人,体现古代“文武分途、贵贱有序”的等级观;
  • 性格暗示:颜色与装饰直接关联忠奸——金色红饰为忠,黑底金边为奸,雉翎长短暗示权势大小;
  • 仪式感强化:重大情节(如朝会、认亲)佩戴华丽冠盔(如金凤冠、紫金冠),日常则戴侯帽、相貂,通过头饰变化推动剧情节奏。

FAQs

问1:戏曲中为什么国舅很少戴帝王的“冕旒冠”?
答:冕旒冠是帝王的专属头饰,前后垂挂的“旒”(玉串)象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国舅作为“外戚”,无论地位多高,仍是“臣子”,不可僭越帝王的礼制,即便如《打龙袍》中郭槐一度权倾朝野,也只能戴侯帽或紫金冠,绝不可触碰冕旒冠,这是戏曲“尊卑有序”的核心规制。

问2:国舅头饰上的“雉翎”和“飘带”有什么区别?
答:雉翎是插在冠帽两侧的野鸡尾羽,多用于武职或年轻角色,象征勇武(如赵云的银冠雉翎),国舅若性格张扬或带兵打仗,会佩戴,长度短于王爷;飘带是帽后垂落的绸带,绣龙纹或云纹,是文职官员的标志,象征身份与威严,如侯帽的黑飘带、相貂的金翅飘带,两者功能不同,不可混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