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战樊城长亭会曲谱

京剧《战樊城》《长亭会》是传统剧目“伍子胥”系列的前两部分,以老生唱工为主,兼具叙事与抒情,曲谱设计充分体现了京剧唱腔的板式变化与情感表达,两剧剧情连贯,讲述了伍子胥因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其父兄,携弟伍尚逃亡,经樊城、长亭与亲人诀别,最终投奔吴国的故事,其曲谱以“西皮”“二黄”两大声腔为基础,通过不同板式的组合,精准刻画了人物在逃亡途中的悲愤、急切与诀别时的苍凉。

京剧战樊城长亭会曲谱

剧目与剧情背景

《战樊城》为伍子胥逃亡的开端:伍奢被诬谋反,满门抄斩,伍子胥(伍员)与弟伍尚连夜逃出樊城,楚平王派大将费无极率兵追捕,剧中伍子胥的唱腔以“西皮”为主,节奏明快,表现其仓皇奔逃的紧迫感与对奸佞的愤恨。《长亭会》则聚焦兄弟二人在长亭的诀别:伍尚明知赴楚必死,仍念及亲情,决定返回;伍子胥劝阻无果,兄弟洒泪分离,此剧唱腔转向“二黄”“反二黄”,旋律深沉,凸显生离死别的悲壮与伍子胥内心的挣扎,两剧连演,形成“逃亡—诀别”的情感递进,曲谱也随之呈现出从急促到舒缓、从激昂到沉郁的鲜明对比。

曲谱结构与唱腔特点

(一)《战樊城》曲谱:西皮声腔的急促叙事

《战樊城》以“西皮”声腔为主,辅以“散板”“原板”“快板”等板式,通过节奏变化展现逃亡的紧张氛围。

  1. 核心唱段与板式

    • 伍子胥逃亡唱段(西皮散板→原板→快板)
      开篇以“西皮散板”起腔,节奏自由,如“伍员在逃难愁眉难展”,唱腔散而不乱,表现人物内心的焦灼;随后转入“西皮原板”,如“过了一城又一城,不觉来到大街亭”,旋律平稳,叙事性强;追兵逼近时,节奏加快至“西皮快板”,如“催马加鞭往前赶”,字字紧促,配合锣鼓点,凸显逃亡的急迫。

      • 唱词片段(西皮原板)
        “伍员在逃难愁眉难展,
        恨平王无道拆散家园。
        兄弟们分别大街前,
        但愿得此去能救父还。”
    • 西皮流水板
      在与伍尚对话时,采用“西皮流水板”,如“贤弟不必珠泪挂,此番进京见奸邪”,节奏明快,字多腔少,表现伍子急于劝阻又无奈的心情。

      京剧战樊城长亭会曲谱

  2. 伴奏特点
    以京胡为主奏乐器,定弦“la-mi”,音色高亢,配合板鼓的“快长锤”“紧锤”节奏,营造紧张感,间奏中,月琴、三弦的弹拨强化了旋律的跳跃性,与逃亡时的马蹄节奏呼应。

(二)《长亭会》曲谱:二黄声腔的悲情抒怀

《长亭会》的核心冲突是兄弟诀别,曲谱以“二黄”“反二黄”为主,旋律低回婉转,情感深沉。

  1. 核心唱段与板式

    • 伍尚唱段(二黄导板→回龙→原板)
      开篇“二黄导板”如“兄弟们分别长亭外”,腔调高亢拖长,奠定悲凉基调;接“二黄回龙”(“长亭外,兄和弟,骨肉分开”),旋律下行,语气沉痛;转入“二黄原板”,如“贤弟你休要把为兄怪,此番进京祸必来”,叙事中带着诀别的决绝。

      • 唱词片段(二黄原板)
        “贤弟你休要把为兄怪,
        此番进京祸必来。
        父兄冤仇未申雪,
        为兄岂能贪生在世哉。”
    • 伍子胥唱段(反二黄慢板)
      当伍尚执意赴死,伍子胥以“反二黄慢板”抒发悲愤,如“兄要死死在奸贼手,弟要逃逃往吴国游”,旋律跌宕起伏,高低腔对比强烈,“反二黄”的“sol-re”定弦(较二黄低四度)更显苍凉,配合“擞音”“脑后音”等技巧,表现人物内心的撕裂感。

      京剧战樊城长亭会曲谱

  2. 伴奏特点
    京胡转为“反二黄”定弦(sol-re),音色低沉,搭配二胡的衬托,增强旋律的厚度,板鼓的“慢长锤”“底锤”控制节奏,与唱腔的“慢板”形成呼应,间奏中,大锣的轻击与小锣的“乙台”点缀,烘托出诀别的肃杀氛围。

曲谱的艺术价值与传承

《战樊城》《长亭会》的曲谱是京剧老生唱腔的典范,体现了“以腔传情”“腔随情变”的美学原则,其“西皮”的明快与“二黄”的深沉对比,不仅服务于剧情需要,更通过板式转换、旋律起伏,塑造了伍子胥从“愤逃”到“悲别”的完整人物形象,在流派传承中,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等名家均对两剧唱腔有创新演绎,如余派唱腔的“脑后音”运用,言派唱腔的“婉转跌宕”,均丰富了曲谱的表现力,这些曲谱仍是京剧老生演员学习唱腔的重要教材,其板式结构与情感表达方式,对现代京剧创作仍有深远影响。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京剧《战樊城》《长亭会》的曲谱学习有哪些难点?
解答:这两剧的曲谱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板式转换的精准把握,如《战樊城》中“散板→原板→快板”的节奏变化,需做到“散而不乱、快而不慌”,对演员的节奏感要求极高;二是情感层次的递进,从《战樊城》的急愤到《长亭会》的悲怆,唱腔需从“刚劲”转向“苍劲”,嗓音控制需细腻;三是传统技巧的运用,如“反二黄”的“脑后音”“擞音”,以及西皮快板的“喷口”力度,需长期练习才能掌握韵味,不同流派(如余派、言派)的唱腔处理差异较大,需结合流派特点进行学习,避免“千人一面”。

问题2:《战樊城》《长亭会》的曲谱如何通过音乐元素表现人物性格?
解答:两剧曲谱通过声腔选择、板式设计、旋律走向等音乐元素,精准刻画了伍子胥与伍尚的性格差异,伍子胥的唱腔以“西皮”为主,旋律起伏大,节奏明快,体现其刚烈、果敢的性格,尤其在“反二黄慢板”中,通过高腔的爆发与低腔的沉吟,展现其内心的矛盾与坚定;伍尚的唱腔则以“二黄”为主,旋律相对平稳,语气委婉,体现其重情义、明大义的忠厚性格,伴奏乐器的配合也强化了人物形象,如《战樊城》中京胡的高亢快弓对应伍子胥的急切,《长亭会》中二胡的低沉衬托伍尚的悲壮,形成“人腔合一”的艺术效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