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李树建清风亭表演中下有何深意?

豫剧《清风亭》作为传统经典剧目,以张元秀夫妇的悲欢离合为线索,深刻折射出人伦亲情的复杂与沉重,而豫剧名家李树建饰演的张元秀,以其“苦戏大师”的深厚功力,让这个角色成为豫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其演绎不仅唱腔动人心魄,表演更是直抵人心,将底层小人物的绝望与悲愤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无数观众心中的“白月光”。

豫剧清风亭李树建下

故事讲述了穷困潦倒的张元秀夫妇在清风亭拾得弃婴张继保,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张继保中状元后忘恩负义,拒不认养父母,张元秀在清风亭苦候无果,悲愤交加之下气绝身亡,全剧以“拾子—养子—失子—寻子—绝子”的情节递进,将伦理悲剧推向高潮,李树建曾坦言,张元秀是“最贴近生活也最戳心”的角色,为了塑造这个人物,他深入农村观察底层老人的神态举止,将豫西调的苍凉悲怆与人物内心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李派张元秀”。

在表演艺术上,李树建对张元秀的塑造堪称“形神兼备”,他摒弃了传统老生表演的程式化,转而追求“生活化”与“内心戏”的融合,唱腔方面,他以豫西调为基础,运用“哭音”“假声”技巧,拖腔如泣如诉,如“老天爷你杀了我吧”的经典唱段,声腔随情绪起伏,从低沉到嘶哑,将人物从绝望到崩溃的过程层层剥开;身段设计上,动作贴近生活:摸顶(回忆养子幼时)、捶胸(悔恨交加)、跌坐(体力不支),眼神从期盼到空洞,通过细微肢体语言传递内心风暴;情感层次上,他精准把握了张元秀的三阶段心理变化——拾子时的欣喜(轻快唱腔、温暖眼神)、养子时的满足(劳作时的哼唱、望子成龙的期盼)、失子后的绝望(颤抖的声音、僵化的肢体),让角色不再是符号化的悲剧人物,而是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普通人。

豫剧清风亭李树建下

表演维度 特色呈现
唱腔艺术 以豫西调为基础,运用“哭音”“假声”技巧,拖腔如泣如诉,如“老天爷你杀了我吧”的唱段,声腔随情绪起伏,从低沉到嘶哑,展现人物从绝望到崩溃的过程
身段细节 动作设计贴近生活:摸顶(回忆养子幼时)、捶胸(悔恨交加)、跌坐(体力不支),眼神从期盼到空洞,通过细微肢体语言传递内心风暴
情感层次 分三阶段递进:拾子时的欣喜(轻快唱腔)、养子时的满足(温暖眼神)、失子后的绝望(颤抖声音),层次分明,情感饱满

《清风亭》通过张元秀的悲剧,不仅是对忘恩负义行为的批判,更是对传统孝道伦理的深刻反思,李树建的演绎让这个角色超越了“符号化”的悲剧形象,成为具有普遍人性意义的典型——他代表了所有在亲情中受伤的普通人,其绝望的呐喊引发观众对“情与义”“恩与仇”的深刻思考,当舞台上李树建饰演的张元秀倒在清风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老人的离世,更是对人性温暖的呼唤,这正是剧目历经百年仍能打动人心的关键。

Q1:李树建饰演的张元秀与其他版本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李树建的版本更注重“生活化”与“内心戏”的结合,他摒弃了传统老生表演的程式化,融入了更多底层老人的真实状态,如说话时的气喘、走路时的蹒跚,让角色更具烟火气,他在唱腔中加入了“哭音”与“颤音”,将张元秀的悲愤与悔恨通过声音的细微变化传递,形成了“以声塑心”的独特风格,被观众称为“听一声泪千行”。

豫剧清风亭李树建下

Q2:《清风亭》为何能跨越时代,成为豫剧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A2:剧情具有普世价值,聚焦亲情、伦理等永恒主题,能引发不同时代观众的共鸣;李树建等艺术家的精湛演绎,让角色形象立体丰满,艺术感染力强;剧中“清风亭”作为象征性场景,承载了底层人民的无奈与呐喊,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让剧目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豫剧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