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戏曲之友”是依托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成长起来的戏曲爱好者社群,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弘扬戏曲文化、联结戏迷情谊”为宗旨,成为连接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的重要纽带,无数戏曲爱好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戏台”,无论是登台献艺的票友,还是默默欣赏的观众,都在“梨园春戏曲之友”的大家庭中感受着戏曲的魅力,传承着文化的根脉。
社群的核心在于“互动”与“传承”,多年来,“梨园春戏曲之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打造了多元化的活动矩阵,让戏曲不再局限于荧屏,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线下,定期举办“名家名段演唱会”“戏迷擂台赛”“社区戏曲巡演”等活动,邀请豫剧、曲剧、越调等河南地方戏曲名家与戏迷同台演出,既满足了戏迷近距离欣赏名家风采的需求,也为业余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线上,则通过“戏曲直播课堂”“戏迷作品分享会”“经典剧目赏析会”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2023年举办的“暑期戏曲夏令营”,邀请资深戏曲教师为青少年开设身段、唱腔课程,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200余名家庭参与,让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爱上戏曲。
“梨园春戏曲之友”的成员构成多元而丰富,既有伴随《梨园春》成长二十余年的“老戏迷”,也有通过短视频平台被戏曲吸引的“Z世代新观众”;既有退休职工、教师等业余爱好者,也有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年龄跨度从6岁到80岁,职业覆盖各行各业,却因共同的戏曲爱好紧密相连,社群内设有“票友俱乐部”“少儿戏曲班”“理论研究小组”等细分群体,满足不同成员的需求。“票友俱乐部”每周组织线下排练,由专业演员指导唱腔和身段,成员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多人曾在省级戏曲比赛中获奖;“理论研究小组”则定期探讨戏曲历史、剧种特色,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提供理论支持,这种“专业引领+大众参与”的模式,让社群既有艺术高度,又有群众基础。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梨园春戏曲之友”的活动体系,以下是其年度主要活动类型及内容概览:
活动类型 | 参与方式 | 特色亮点 | |
---|---|---|---|
名家互动类 | 名家收徒仪式、经典剧目赏析会、戏迷与名家面对面交流会 | 线下报名+线上直播 | 邀豫剧名家小香玉、吴碧霞等亲授技艺,实现“零距离”传承 |
竞技展示类 | 戏迷擂台赛、票友风采大赛、少儿戏曲小梅花选拔 | 初赛线上提交视频+决赛线下 | 设置业余组、专业组、少儿组,获奖者有机会登上《梨园春》舞台 |
公益普及类 | 社区戏曲进万家、校园戏曲课、敬老院慰问演出 | 面向公众免费参与 | 将戏曲带进基层,覆盖全省18个地市,年演出超50场 |
线上社群类 | 戏曲直播课堂、短视频挑战赛、经典唱段跟练打卡 | 微信社群+短视频平台 | 单场直播观看量超百万,#梨园春戏曲之友#话题播放量破2亿 |
除了活动,“梨园春戏曲之友”更注重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许多戏迷表示,社群不仅是学戏的平台,更是“有温度的家”,郑州退休教师王阿姨说:“退休后加入戏曲之友,每天和戏友们一起练唱、排戏,生活充实了许多,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洛阳的10岁学员小宇通过夏令营爱上豫剧,如今已成为学校戏曲社团的“小明星”,家长感慨:“以前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现在每天主动练功,戏曲让他学会了坚持与自信。”这种从“喜欢戏曲”到“热爱生活”的转变,正是“梨园春戏曲之友”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梨园春戏曲之友”已发展成为拥有数十万成员的戏曲文化IP,不仅推动了河南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更探索出传统艺术在当代传播的新路径,社群将继续以戏迷为中心,创新活动形式,拓展传播渠道,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的魅力,让“老戏骨”焕发“新枝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FAQs
Q1:如何加入“梨园春戏曲之友”?需要具备戏曲基础吗?
A:加入“梨园春戏曲之友”非常便捷,可通过关注“梨园春”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或抖音账号,点击“戏曲之友”板块填写报名信息即可,无需具备戏曲基础,社群从零基础入门到进阶培训均有覆盖,无论是想学唱腔、身段,还是单纯想欣赏戏曲,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Q2:“梨园春戏曲之友”的活动是否收费?对年龄有要求吗?
A:大部分活动免费开放,如公益演出、线上直播课、社区普及活动等;部分竞技类或大师班课程可能收取少量成本费(如服装、资料费),具体会在活动通知中说明,活动对年龄无限制,从6岁儿童到80岁老人均可参与,少儿活动需家长陪同,确保安全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