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卷席筒戏曲赏析,其人物塑造与艺术手法有何独到之处?

戏曲卷席筒作为传统戏曲道具中的经典符号,尤其在豫剧《卷席筒》等剧目中,以其简约却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成为连接剧情、人物与观众情感的重要纽带,这一道具源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席子,却在戏曲舞台上被赋予了超越实用性的艺术生命,通过形制、功能与象征的多重演绎,成为戏曲“以物写人、以物载情”的典范。

戏曲卷席筒赏析

从形制演变来看,戏曲中的卷席筒并非简单的日常席子,而是经过舞台化处理的专用道具,传统席子多以芦苇、竹篾编织而成,而舞台上的卷席筒则选用质地较轻、韧性较强的材料,便于演员操作和表演,其尺寸也根据剧目需求调整,通常长度约1.5米至2米,直径约0.3米,既能满足“卷尸”“藏身”等情节的物理需求,又不会因过大而影响舞台调度,不同剧种对卷席筒的形制略有差异:豫剧中的卷席筒更注重“卷”的动态感,席面多采用素色,突出质朴感;而秦腔同题材剧目中,席子可能稍显粗粝,以配合其豪放的风格,这种形制上的细微处理,体现了戏曲道具“因戏而制、因情而变”的创作原则。

在《卷席筒》剧目中,卷席筒的核心功能是推动叙事发展与塑造人物形象,剧情围绕贫苦少年苍娃替嫂顶罪展开,卷席筒作为关键道具,多次出现在情节转折点:苍娃为隐瞒嫂子失手杀人的真相,用席子卷藏尸体,席子成为“藏匿罪证”的载体;公堂审案时,席子被作为物证展开,卷曲与展开的形态变化,直接对应“冤情隐瞒”与“真相大白”的剧情反转,苍娃背着席子行走的场景,通过席子的“负”与“卷”,外化了他背负冤屈、颠沛流离的艰辛,席子从“生活用具”升华为“命运符号”,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底层小人物在命运漩涡中的挣扎。

卷席筒的象征意义更赋予其深层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中,“席”本与“居”“安”相关,而“卷席”则暗含“离散”“终结”之意,如“卷席而葬”指简陋的丧葬方式,在《卷席筒》中,席子最初象征苍娃的贫苦无依(以席为家、以席为盖),卷尸行为则强化了“生死无常”的悲剧感;随着剧情发展,席子被当堂展开,卷曲的形态被“舒展”,象征冤屈得以昭雪、正义得以伸张,形成“卷—展”的形态对立与命运呼应,这种从“压抑”到“释放”的象征转化,不仅推动了剧情高潮,更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否极泰来”的哲学观念,让观众在道具的形态变化中感受到情感与主题的双重升华。

从舞台表演艺术来看,卷席筒的运用展现了戏曲“虚实结合”的美学特征,演员通过“翻卷”“背负”“抖动”等动作,赋予席子动态生命力:在“卷尸”场景中,演员需以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卷”的紧张感,席子随身体翻滚而起伏,配合急促的唱腔,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氛围;在“公堂对峙”中,席子被缓缓展开,演员的停顿、眼神与席子的“舒展”同步,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灯光与音效的配合进一步强化了席子的表现力:卷尸时灯光骤暗,席子成为视觉焦点;真相大白时,灯光渐亮,席子的素色与明亮的舞台形成对比,凸显“黑暗过去、光明到来”的主题,这种“以物为媒、以技传情”的表演方式,让道具不再是静态的物品,而是参与叙事、表达情感的重要角色。

戏曲卷席筒赏析

《卷席筒》中卷席筒的核心功能与艺术呈现可通过下表更直观展现:

功能维度 具体表现 艺术效果
叙事推动 卷藏尸体推动案情发展;席子展开作为物证促成真相反转 增强情节紧张感,引导观众关注“冤情如何昭雪”的核心悬念
人物塑造 苍娃背负席子行走,展现底层艰辛;卷席时的颤抖体现内心挣扎 立体呈现人物善良与无奈的性格,引发观众共情
情感象征 席子卷曲象征冤屈压抑,舒展象征正义昭雪;席面素色对应贫苦与纯洁 通过道具形态变化外化情感,深化“善恶有报”的主题
舞台美学 结合翻滚、抖动等动作,配合灯光音效,实现“物我合一”的表演 体现戏曲“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增强舞台感染力

戏曲卷席筒以其形制的舞台化、功能的叙事化、象征的情感化,成为戏曲道具艺术的经典代表,它不仅是剧情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人物命运的“晴雨表”和传统文化的“承载者”,通过“小道具”演绎“大主题”,让观众在方寸舞台间感受到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与人文关怀,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正是传统戏曲历经百年仍具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FAQs

问题1:戏曲中的“卷席筒”道具为何能在舞台上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解答:卷席筒的情感共鸣源于其“生活符号”与“艺术符号”的双重属性,席子作为日常用具,观众对其有直观认知,能快速理解“以席为家”“以席藏身”等情节所承载的底层生活艰辛;戏曲通过夸张的动作、唱腔与灯光音效,赋予席子动态的情感张力——如“卷尸”时的紧张、“展席”时的释然,让道具从“物品”升华为“情感的投射”,席子“卷—展”的形态变化暗合“冤屈—昭雪”的命运转折,契合观众对“正义必胜”的心理期待,从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戏曲卷席筒赏析

问题2:不同剧种中,“卷席筒”的运用是否存在差异?若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制处理、表演风格与象征内涵三个方面,形制上,豫剧《卷席筒》中的席子多选用细软芦苇编织,尺寸适中,强调“卷”的流畅性;秦腔同题材剧目则可能采用更粗粝的竹席,尺寸稍大,突出“卷”的力度感,以配合秦腔豪放粗犷的表演风格,表演风格上,豫剧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如苍娃卷尸时的颤抖、眼神躲闪,突出人物内心的挣扎;秦腔则可能通过大幅度的翻滚、甩席动作,强化戏剧冲突的紧张感,象征内涵上,豫剧侧重“席”的“贫苦”与“纯洁”(苍娃以席为盖,象征其品格高洁);而川剧等剧种可能结合“变脸”等绝活,让席子在“卷—展”中伴随“变脸”,象征“身份转变”与“命运反转”,更具地域特色。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