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大全杨贵妃醉酒

《杨贵妃醉酒》是京剧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剧目,被誉为“梅派”青衣行当的巅峰之作,由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整理加工后,成为流传百年的不朽经典,这出戏以唐代宫廷为背景,描绘了杨贵妃在百花亭设宴等候唐玄宗,却听闻玄宗转驾西宫梅妃处,由满怀期待转为失意哀怨,最终借酒消愁的复杂心路历程,其细腻的情感表达、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优美的唱腔设计,集中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京剧大全杨贵妃醉酒

剧情始于天宝年间,杨贵妃受唐玄宗邀约,前往百花亭赴宴,她身着华服,乘兴而来,沿途所见的“摆驾”“绕殿”等仪式,尽显皇家的奢华与贵妃的尊贵,初到百花亭,她见百花盛开,美景良辰,不禁心花怒放,唱出“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的经典唱段,【四平调】的婉转旋律将杨贵妃初时的喜悦与期待渲染得淋漓尽致,随着时间推移,玄宗迟迟未至,高力士、裴力士侍奉左右,却支支吾吾,暗示玄宗已转驾西宫,杨贵妃闻言,如遭雷击,满腔期待瞬间化为失落,酒意渐浓,情绪也随之跌宕起伏,从“皓月当空,恰便是嫦娥离月宫”的自我慰藉,到“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前”的悲从中来,再到“人生在世如春梦,且自开怀饮几盅”的借酒消愁,杨贵妃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精准传递出人物内心的波澜。

表演上,《杨贵妃醉酒》对演员的要求极高,需融合“唱、念、做、表”四功,展现“手、眼、身、法、步”五法,梅兰芳先生在原有基础上,对身段和唱腔进行了精雕细琢,尤其是“卧鱼”“衔杯”“扇舞”等经典动作,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卧鱼”动作要求演员在半蹲状态下,头颈低垂,如闻花香,既表现杨贵妃赏花的雅致,又暗合其醉态;“衔杯”则是演员以假酒杯轻点唇角,模拟饮酒醉意,眼神迷离,身段摇晃,将贵妃的醉态与愁绪融为一体;“扇舞”贯穿始终,开扇时的明媚、合扇时的幽怨、抛扇时的激愤,一把折扇成为人物情感的延伸,唱腔方面,【四平调】的运用堪称绝妙,节奏由舒缓渐趋急促,音调由明亮转为低沉,如“海岛冰轮初转腾”的明快,“乌龙搅柱”的俏皮,“去也去不转”的哀婉,层层递进,将杨贵妃从喜悦到失落的情感轨迹刻画得入木三分。

为更直观展现剧中经典唱段的艺术特色,特整理如下表格:

京剧大全杨贵妃醉酒

唱段名称 唱腔板式 核心情感 经典动作/意象
海岛冰轮初转腾 【四平调】 喜悦、期待 望月、抚扇、轻移莲步
皓月当空 【四平调】 失落、自怜 望月兴叹、蹙眉、轻拭泪痕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四平调】 借酒消愁、孤寂 衔杯、卧鱼、醉步蹒跚
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前 【西皮导板】【西皮原板】 悲愤、哀怨 掩面痛哭、甩袖、顿足

这出戏之所以能成为京剧经典,不仅在于其优美的唱腔与身段,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人物在封建宫廷中的命运悲剧,杨贵妃的“醉”,既是酒醉,更是情醉、心醉,更是对帝王无情、命运无常的无奈与悲叹,梅兰芳先生通过赋予这一角色超越时代的人性光辉,使其从“红颜祸水”的标签中挣脱,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同情。

作为京剧艺术的瑰宝,《杨贵妃醉酒》不仅被后世演员不断传承演绎,更成为研究京剧表演体系、女性角色塑造的重要文本,其艺术生命力跨越百年,至今仍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让观众在唱腔与身段的流转中,感受京剧艺术的永恒魅力。

FAQs
问:《杨贵妃醉酒》中的“卧鱼”动作有何讲究?
答:“卧鱼”是京剧旦角经典身段之一,要求演员单腿支撑,身体下蹲,另一腿盘起,头颈低垂如闻花香,同时配合眼神与呼吸,在《杨贵妃醉酒》中,“卧鱼”既是杨贵妃赏花的情节体现,也是其醉态的表现——通过缓慢、优雅的动作,展现贵妃在酒意朦胧中仍保持的雍容气质,同时暗示其内心的失落与迷茫,梅兰芳先生对“卧鱼”的改良使其更具美感,要求演员在动作中展现“含而不露”的韵味,成为梅派表演的标志性技巧。

京剧大全杨贵妃醉酒

问:为什么说《杨贵妃醉酒》是“梅派”艺术的代表作?
答:梅兰芳先生在整理《杨贵妃醉酒》时,对剧本、唱腔、身段进行了全面革新,将原本偏重“花旦”活泼风格的剧目,升华为“青衣”重情感表达的典范,他创造性地运用【四平调】贯穿全剧,使唱腔与人物情感高度契合;通过“衔杯”“卧鱼”等身段,将贵妃的醉态与愁绪具象化,形成“美、媚、柔”的表演风格,这些创新不仅塑造了立体的杨贵妃形象,更奠定了梅派“中正平和、细腻传神”的艺术准则,因此该剧被视为梅派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京剧旦角表演的“教科书”。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