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红鸾喜故事大概中姻缘如何历经波折终得团圆?

京剧《红鸾喜》(又名《鸿鸾禧》)是传统京剧中极具代表性的喜剧作品,取材于“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民间故事,以书生莫稽与贫家女金玉奴的婚姻波折为主线,串联起患难相知、富贵生嫌、绝处逢生、破镜重圆的情节,既有人性善恶的碰撞,也蕴含着“善恶有报、知恩图报”的传统伦理观,其跌宕起伏的剧情与鲜明生动的人物,使其成为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京剧红鸾喜故事大概

故事梗概

人物表

角色 身份与性格
莫稽 穷困潦倒的书生,后中举为官,性格由自卑懦弱转为忘恩负义,最终悔过自新。
金玉奴 贫家女子,金松之女,善良聪慧,坚韧贤淑,对爱情忠贞不渝。
金松 金玉奴之父,豆腐坊老板,初期善良朴实,后期因女儿遭遇而痛心疾首。
许公 地方官员,公正仁厚,救金玉奴后收为义女,促成莫稽与玉奴和好。

情节发展

患难相知:贫贱姻缘的缔结
莫稽出身贫寒,苦读无果,流落京城时沦为乞丐,一日,他至城外豆腐坊乞讨,被坊主金松偶遇,金松见莫稽虽落魄却谈吐文雅,心生怜悯,又知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便与女儿金玉奴商议,招莫稽为婿,金玉奴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性情温婉,见莫稽品行端正,虽家贫却志不短,便应允婚事,金松变卖部分家产,为莫稽购置书笔,助他继续读书,小夫妻二人以豆腐坊为家,虽清贫却恩爱和睦,莫稽感念金松父女的恩情,发奋苦读。

富贵生嫌:忘恩负义的转折
数年后,莫稽科举中举,被任命为庐州司户,他嫌金家贫寒出身,恐同僚轻视,上任前竟谎称父母已逝,金玉奴为继室,隐瞒了岳父金松的身份,赴任途中,莫稽越想越觉金玉奴“出身低微”,有损颜面,加之仆从的挑唆,渐生恶念,行至长江边,莫稽假意赏景,趁金玉奴不备,将其推入江中,谎称失足落水,独自离去,金玉奴虽懂水性,却因身着棉衣行动不便,顺流漂至下游,被渔网救起,奄奄一息,恰逢庐州知府许公乘船经过,见其貌美且言辞凄切,问明原委,怜其遭遇,收为义女,带回府中调养。

绝处逢生:身份的逆转与重逢
金玉奴在许公府中伤愈,因知书达理、聪慧贤淑,深得许公夫妇喜爱,被视如己出,莫稽到任后,不知金玉奴未死,常向许公夸赞自己“贤惠”的妻子,许公有意试探,便设宴邀请莫稽,席间,许公提及“听闻司户夫人贤淑”,莫稽得意洋洋,吹嘘自己“娶妻不问出身,只重品行”,实则心虚,许公见其虚伪,便命金玉奴以义女身份出来劝酒,莫稽一见金玉奴未死,且衣着华贵、仪态大方,惊得魂飞魄散,面如土色,当场瘫倒在地。

京剧红鸾喜故事大概

破镜重圆:善恶有报的结局
许公斥责莫稽“忘恩负义,人面兽心”,欲将其革职查办,金玉奴虽痛恨莫稽的狠毒,但念及昔日夫妻情分,又知其本性并非极恶,加之父亲金松闻讯赶来,老泪纵横地求情“女大当嫁,既往不咎”,最终许公免莫稽死罪,罚其三年内不得为官,令其与金玉奴和好,并责令其赡养金松终老,莫稽羞愧难当,向金玉奴叩头认错,发誓痛改前非,金玉奴念其悔意,又念及金松晚年有人照顾,最终原谅莫稽,夫妻二人携金松回到豆腐坊,莫稽从此闭门读书,金玉奴操持家务,一家人重归于好,以“红鸾喜”的喜庆结局,传递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价值观。

相关问答FAQs

问:《红鸾喜》为何能成为京剧经典剧目?其艺术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红鸾喜》能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其贴近生活的故事内核——通过“贫贱夫妻富贵后生嫌”的情节,揭示了人性在欲望面前的考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人物塑造鲜明立体,金玉奴的善良坚韧、莫稽的复杂转变、金松的朴实忠厚,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京剧表演艺术的融入,如金玉奴“落水”时的水袖功、“劝酒”时的唱腔设计(如西皮流水板的明快与反二黄慢板的悲怆对比),以及莫稽“推妻”时的身段表现,既展现了京剧程式化的美感,又增强了戏剧张力;其“惩恶扬善、团圆结局”的主题符合传统审美,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故历经百年仍广受欢迎。

问:剧中“金玉奴被推落江”这一情节有何戏剧作用?为何要设计“绝处逢生”的转折?
答:“金玉奴被推落江”是全剧的关键转折点:它彻底撕开了莫稽“伪君子”的面具,将剧情从“贫贱相守”的温情推向“富贵生嫌”的冲突高潮,强化了戏剧的矛盾冲突;通过“落江”这一极端事件,将金玉奴置于生死绝境,为后续“身份逆转”(被许公所救)和“与莫稽重逢”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而“绝处逢生”的转折设计,既体现了传统戏曲“善恶终有报”的伦理观,避免了悲剧的沉重感,让观众在“惊”之余能感受到“喜”的慰藉;金玉奴“被救后身份提升”,也为她后续原谅莫稽、促成团圆提供了合理性——她不再是“任人欺凌的贫家女”,而是有身份、有尊严的“义女”,其原谅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京剧红鸾喜故事大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