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第一次坐在电视机前看《梨园春》时,才五岁,那天晚上,河南卫视的演播厅里灯火通明,一群穿着戏服的孩子正跟着老师学唱《谁说女子不如男》,稚嫩的嗓音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歪着头问我:“妈妈,他们穿的衣服为什么那么漂亮?声音为什么和我们平时说话不一样?”我笑着告诉他:“那是豫剧,咱们河南的宝贝,就像你爱吃的烩面一样,是咱们家乡的味道。”从那天起,《梨园春》就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悄悄发了芽。
起初,儿子只是觉得电视里的小选手们“很酷”,能穿着五彩斑斓的戏服在台上转圈圈,我趁热打铁,给他买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的动画光盘,他看得津津有味,甚至会跟着花木兰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有一次,他幼儿园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非要报名唱豫剧选段,我帮他选了《朝阳沟》里“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县”,简单的词,好学的调,没想到,他站在台上,虽然声音还有些发颤,但一板一眼地比划着,把“小仓娃”的憨厚演得活灵活现,台下掌声响起时,他小脸通红,眼睛却亮得像星星——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舞台的魅力,也是《梨园春》带给他的第一份勇气。
真正让他爱上豫剧的,是七岁那年看《梨园春》年度总决赛,有一个小选手唱《五世请缨》,年纪不大,一开口却满堂喝彩,高腔穿云裂石,水袖翻飞如蝶,儿子看得入了迷,节目结束后,他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想学唱豫剧,像那个哥哥一样。”我知道,这不是一时兴起,第二天,我带他去见了社区里的豫剧票友王老师,王老师头发花白,一开口就是地道的豫东调,她摸着儿子的头说:“想学戏,得先吃得了苦,压腿、练声,每天都要坚持。”儿子重重地点了点头,从此,每周六的上午,成了他固定的“学戏时间”。
学戏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辛苦,压腿时,儿子疼得直掉眼泪,却咬着牙不喊疼;练唱腔,“咿咿呀呀”一练就是一小时,嗓子哑了也不肯休息,有一次,他练《花木兰》里的“将军的女儿有柔肠”,总唱不出“柔肠”的婉转,急得把戏谱摔在地上,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陪他一起看常香玉大师的表演视频,常香玉老师“三打白蛇精”时,一句“哭啼啼把娘来搀”唱得情真意切,儿子看着看着,突然说:“妈妈,我知道了,唱戏不是光把词背下来,得把心里的感情放进去。”从那以后,他练戏时更投入了,会自己琢磨每个动作的含义,每句唱腔的情绪。
《梨园春》成了他最好的“老师”,每周五晚上,全家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选手们的表演,听评委的点评,他会拿出小本子,记下喜欢的唱段,秦香莲》里“秦香莲坐机房自思自想”,《七品芝麻官》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有一次,看到一个小选手把《穆桂英挂帅》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唱得气势磅礴,他立刻跟着学,连吃饭时都哼个不停,渐渐地,他的唱腔越来越有韵味,身段也越来越有模有样,学校文艺汇演,他表演《花木兰》选段,一亮相就惊艳了全场,那高亢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让台下的老师和同学都没想到,这个平时调皮的男孩,能把豫剧唱得这么有味道。
为了让儿子更深入地了解豫剧,去年暑假,我带他去洛阳看了豫剧《洛阳令》,演出现场,锣鼓铿锵,唱腔悠扬,演员们的一颦一笑都带着豫剧特有的韵味,儿子看得目不转睛,演出结束后,他还跑到后台,想看看演员们的戏服,当他摸到那件厚重的“穆桂英靠”时,眼睛里满是向往:“妈妈,我以后也要穿上这么漂亮的戏服,在舞台上给大家唱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梨园春》不仅教会了他唱戏,更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儿子已经学了三年豫剧,会唱的选段有十几个,他不再满足于模仿,开始尝试自己改编唱词,把学校里的趣事写成豫剧小段唱给家人听,他还加入了学校组织的“豫剧小社团”,带着同学们一起学唱豫剧,把《梨园春》里的快乐分享给更多人,前几天,他兴奋地告诉我,他要报名参加《梨园春》的小选手选拔,想站到那个舞台上,给更多人听河南的声音,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是《梨园春》这盏灯,照亮了他成长的路,让他从一个对豫剧懵懂无知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传承人”。
豫剧是河南的根,《梨园春》是传承这棵根的沃土,儿子在这里学会了坚持,懂得了热爱,更找到了文化自信,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像他一样,因为《梨园春》爱上豫剧,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儿子豫剧学习历程表
阶段 | 时间跨度 | 关键事件 | 成长收获 | |
---|---|---|---|---|
启蒙期 | 5-6岁 | 豫剧动画欣赏、简单唱段跟唱 | 幼儿园表演《谁说女子不如男》 | 对豫剧产生兴趣,初步感知戏曲美 |
学习期 | 7-9岁 | 基础功(压腿、练声)、经典选段(《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 拜师王老师,每周固定学习 | 掌握基本功,学会坚持与专注 |
成长期 | 10岁至今 | 唱腔情感表达、身段训练、改编创作 | 参加学校文艺汇演、加入豫剧社团 | 提升表演能力,形成文化认同 |
相关问答FAQs
问:孩子学习豫剧对成长有哪些具体帮助?
答:学习豫剧对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能培养专注力和毅力,压腿、练声等基本功需要长期坚持,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能提升艺术素养,通过唱腔、身段、表情的综合训练,增强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豫剧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忠孝节义、家国情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让孩子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建立民族认同感。
问:《梨园春》栏目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让豫剧“活”起来?
答:《梨园春》通过多种创新方式吸引年轻观众:一是形式创新,在传统戏曲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如“戏歌结合”“跨界表演”,让豫剧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二是内容贴近生活,设置“少儿擂台”“家庭戏迷秀”等板块,让普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增强互动性和代入感;三是传播渠道拓展,除了电视播出,还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发布精彩片段,邀请年轻戏曲爱好者参与创作,让豫剧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实现“老戏新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