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长坂坡全剧剧本

京剧《长坂坡》是传统三国戏中的经典武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长坂坡一节,以赵云单骑救主的为主线,集中展现了赵云的忠勇武艺与刘备集团的危局忠义,全剧结构紧凑,冲突激烈,唱念做打并重,是京剧武生行当的代表作之一。

京剧长坂坡全剧剧本

剧情梗概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追击刘备,刘备携新野、樊城百姓撤退,至当阳长坂坡被曹军包围,刘备与甘夫人、糜夫人及幼子阿斗失散,赵云于乱军中寻主,先后救出甘夫人,又于枯井旁找到怀抱阿斗的糜夫人,糜夫人因曹军逼近,恐累赵云,投井自尽,赵云怀抱阿斗,在曹军阵营中七进七出,斩将五十四员,最终突出重围,于当阳桥与张飞会合,助刘备脱险,全剧通过“赵云寻主”“糜夫人托孤”“单骑救主”“张飞喝曹”等核心场次,层层递进,将赵云的忠勇、糜夫人的刚烈、张飞的威猛刻画得淋漓尽致。

主要角色

角色 行当 性格特点 核心表演亮点
赵云 武生 忠勇善战、沉稳果敢 “趟马”“枪花”“抢背”“靠功”
刘备 老生 仁德无奈、忧急交加 唱腔(西皮散板、摇板)
张飞 勇猛暴躁、粗中有细 “哇呀呀”“炸音”“髯口功”
糜夫人 刚烈忠贞、母爱深沉 “水袖功”“跪步”“悲情唱段”
曹操 多疑奸诈、骄横跋扈 白脸勾脸、念白(京白)
夏侯惇 鲁莽急躁、争强好胜 武打设计(与赵云对枪)

剧本结构与艺术特色

全剧可分为“起承转合”四部分,通过程式化表演与戏剧冲突结合,展现京剧独特的舞台魅力。

起:刘备携民渡汉水(铺垫危局)

【场景】汉水岸边,刘备率百姓撤退,曹军旗帜隐现。
【情节】刘备唱【西皮散板】:“新野樊城遭兵难,携民渡水心不安。”甘夫人抱阿斗,糜夫人随行,众人惊慌失措,探子来报:“曹操大军已至长坂坡!”刘备急令赵云保护家小,自己率部断后。
【特色】通过群体“跑圆场”表现混乱场面,刘备唱腔低沉,体现仁德与无奈;赵云亮相时“亮靴底”“拉山膀”,凸显武将英姿。

承:糜夫人托孤(情感高潮)

【场景】长坂坡枯井旁,糜夫人被曹军围困,赵云寻至。
【情节】糜夫人见赵云,唱【二黄导板】:“失散了皇娘儿好不惨然!”转【二黄原板】:“赵将军快上马莫迟延,万死不辞心一片。”曹军逼近,糜夫人恐累赵云,将阿斗托付,投井自尽,赵云哭拜:“主母慢走!”抱阿斗欲走,又闻曹军喊杀。
【特色】旦角“跪步”“甩袖”表现悲愤,投井前“望门投”身段极具冲击力;赵云“抢背”下井抱阿斗,武打动作与情感爆发结合,催人泪下。

京剧长坂坡全剧剧本

转:赵云单骑救主(武戏核心)

【场景】曹军阵营,旌旗蔽日,众将环伺。
【情节】赵云怀抱阿斗,唱【西皮快板】:“幼主爷在怀中啼哭声惨,叫主爷且宽心听臣一言。”先后与夏侯恩、张郃、马延、张顗、焦炳等曹将交锋,以“单枪破双戟”“枪挑画戟”等武打技巧,连斩五将,曹操见赵云勇猛,下令“务必活捉”,赵云“趟马”突围,七进七出,枪缨染血。
【特色】武生“串翻身”“蹦子”“枪花”展现武艺,“七进七出”通过舞台调度重复与变化,营造紧张氛围;曹操“白脸晃额”“冷笑”刻画奸诈,与赵云的“红靠”“翎子”形成忠奸对比。

合:张飞喝退曹军(结局收束)

【场景】当阳桥,张飞立马横矛,曹军追至。
【情节】赵云至桥边,将阿斗交刘备,刘备掷之于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泣拜:“云万死不辞!”此时曹军追至,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大喝:“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曹军闻之,肝胆俱裂,夏侯杰惊坠马下,曹操率军退却。
【特色】张飞“哇呀呀”“甩髯口”“跨步”展现威猛,“炸音”震耳欲聋;刘备“摔子”情节凸显“江山重于亲子”的传统价值观,与赵云的忠义呼应。

主题与艺术价值

《长坂坡》通过“忠义”与“勇武”的双重表达,塑造了赵云“常胜将军”的经典形象,剧中“单骑救主”不仅是对武生技艺的极致展现,更通过“托孤”“摔子”等情节,深化了“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传统文化内核,其程式化表演(如趟马、枪花、靠功)已成为京剧武戏的范本,对后世武生行当影响深远。

相关问答FAQs

Q1:《长坂坡》中“赵云单骑救主”的“七进七出”是如何通过舞台动作表现的?
A1:“七进七出”并非机械重复,而是通过武生“趟马”(模拟骑马动作)、“串翻身”(连续转身)、“枪花”(枪缨旋转)等程式化动作,结合舞台调度(如“圆场”“斜场”)展现赵云的突围路径,每次进出时,曹将数量、武打难度递增(如从单将对战到双夹击),并通过“亮相”(定格亮相)突出赵云的英武,最终以“怀抱阿斗”“血染征袍”的视觉冲击,强化“勇猛无敌”的形象。

京剧长坂坡全剧剧本

Q2:京剧《长坂坡》与小说《三国演义》长坂坡情节相比,有哪些独特的舞台改编?
A2:小说中“赵云斩将五十四员”为数字概括,而京剧通过具体武打设计(如“刺缪然”“杀马延”)将抽象数字转化为具象舞台动作;小说中糜夫人投井后,赵云“推倒墙掩盖”,京剧简化为“投井”并加入“跪拜哭别”的身段,强化情感张力;张飞“喝退曹军”在小说中仅写“曹操军闻之,尽皆股栗”,京剧通过“炸音”“甩髯口”“跨步”等夸张表演,将“吓退”转化为直观的舞台震撼,凸显京剧“以形传神”的艺术特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