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名家经典唱段被称吹牛,究竟牛在何处?

豫剧,河南人的“大戏台”,也是咱中原文化的“活名片”,要说起这豫剧里的“镇台之宝”,那还得是名家们的经典唱段——段段都是“硬通货”,句句都能把人唱得热泪盈眶,那股子“吹牛”的底气,可不是吹出来的,是真功夫!

豫剧名家经典唱段吹牛

先说常香玉大师的《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这一嗓子出来,活脱脱把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倔劲儿唱到了骨子里,常派唱腔刚健明亮,像黄河水一样奔腾有力,高音能冲破云霄,低音又扎实稳重,这句唱段节奏明快,字字铿锵,听着就让人想起河南女人泼辣、担当的性子,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比啥都提气!

再提陈素真先生的《宇宙锋》,“小姐一言来提醒我,明早金殿奏一本”,陈派艺术讲究“含蓄细腻”,这句唱段里,陈先生把赵艳容装疯卖傻时的真假声结合得天衣无缝,声线像抽丝一样,从弱到强,把大家闺秀的柔弱和内心的刚强揉碎了给你看,尤其是“提醒我”三个字,尾音微微上挑,带着点委屈,带着点决绝,听着让人心疼又佩服,这才是“戏比天大”的真功夫!

唐喜成大师的“唐派红脸”,那更是豫剧里的“大鼓书”——《三哭殿》里“恨上来骂一声昏王李渊”,一句“昏王李渊”,拖得三长两短,像老牛车坡,听着费劲,听着过瘾!唐派唱腔高亢激越,鼻腔共鸣用得绝,那“疙瘩腔”一出来,活脱脱把李世民的帝王威严和父亲对女儿的不舍唱活了,尤其是“骂”字出口,先抑后扬,带着火药味,又藏着心疼,听着能让人头皮发麻,这才是“唱戏要唱魂”!

马金凤老师的《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来了我保国臣”,马派唱腔大气磅礴,女中音浑厚得像大铜钟,每个字都带着金石之声。“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句唱段,把五十多岁穆桂英的豪迈和不服老唱得气吞山河,那“帅”字拉得能绕梁三天,听着就觉得浑身是劲儿,这才是“巾帼不让须眉”!

豫剧名家经典唱段吹牛

最后说说阎立品先生的《秦雪梅》,“观容颜还像个十五六岁的人”,阎派艺术清雅含蓄,像画里的江南烟雨,这句唱段里,阎先生声线轻柔得像羽毛,“十五六岁”四个字唱得又轻又缓,带着叹息,带着哀思,把秦雪梅的贞烈和悲伤唱得让人心碎,尤其是“人”字的尾音,微微颤抖,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听着让人忍不住跟着掉眼泪,这才是“以情带声”的最高境界!

这些经典唱段,可不是随便哼哼就行的,得练十年功,熬十年戏,才能把“味儿”唱出来,下面这张表,给你瞅瞅这些“镇台之宝”的门道:

名家 经典唱段 行当 艺术特色
常香玉 《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旦角 刚健明亮,情感浓烈,节奏明快
陈素真 《宇宙锋》“小姐一言来提醒我” 旦角 细腻委婉,真假嗓结合,含蓄
唐喜成 《三哭殿》“恨上来骂一声昏王李渊” 生角(红脸) 高亢激越,拖腔悠长,“疙瘩腔”
马金凤 《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 旦角(帅旦) 大气磅礴,女中音浑厚,字正腔圆
阎立品 《秦雪梅》“观容颜” 旦角 清雅含蓄,声线如抽丝,轻声吟唱

听这些唱段,就像喝了一碗热胡辣汤,从嗓子暖到心里,河南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都藏在这腔调里了,这才是咱豫剧的“牛气”——不是吹,是实打实的艺术魅力!

FAQs

豫剧名家经典唱段吹牛

Q1:豫剧经典唱段为什么能流传至今?
A1:内容接地气!豫剧经典唱段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如花木兰、穆桂英),唱的是老百姓身边的英雄和情感,容易引起共鸣,唱腔易记易唱,多用河南方言土语,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哪怕听不懂戏词,跟着哼哼也能找到调儿,最重要的是,名家们赋予了唱段灵魂——常香玉的刚健、陈素真的细腻、唐喜成的高亢,每个流派都有独特的“味儿”,听着过瘾、有嚼头,所以才能代代相传,越听越有味儿!

Q2:豫剧不同流派的唱腔如何区分?
A2:区分流派,主要听“味儿”!常派讲究“刚健明亮”,高音像冲天的火箭,低音像扎根的树,听着一股子冲劲儿;陈派侧重“细腻委婉”,真假嗓过渡自然,像小桥流水,温柔里藏着刚强;唐派是“红脸专长”,唱腔高亢激越,拖腔带“疙瘩腔”,像老牛吼叫,听着有股子“土腥味儿”(褒义,接地气);马派主打“大气磅礴”,女中音浑厚,字正腔圆,像大铜钟敲响,听着提气;阎派追求“清雅含蓄”,声线轻柔,像抽丝剥茧,听着让人心里痒痒的,记住这些“标签”,听个大概就不难啦!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