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玉门关的完成,其创作历程与艺术价值如何体现?

京剧《玉门关》作为传统京剧中的经典剧目,其“完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历史积淀、剧本打磨、舞台呈现与传承创新的复杂过程,最终成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以下从历史背景、剧本创作、舞台艺术、传承发展四个维度,梳理其“完成”的脉络。

京剧玉门关的完成

历史背景:从史实到传说的素材积淀

京剧《玉门关》的故事核心源于东汉名将班超的历史事迹。《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投笔从戎后奉命出使西域,历经三十一载,平定西域诸国叛乱,恢复丝绸之路畅通,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感慨成为历史佳话,玉门关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既是班超壮志的起点,也是其乡愁的寄托,这一历史素材为剧目提供了天然的戏剧冲突——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的张力。

正史记载多为简练的叙事,缺乏具体的情节与细节,京剧《玉门关》的“完成”,首先在于对史实的艺术化加工:班超的形象被赋予“儒将”特质,既有运筹帷幄的智谋,也有儿女情长的柔软;西域的风土人情、汉朝与匈奴的矛盾冲突,通过民间传说与戏曲想象得以丰富,这种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为剧本创作奠定了基础。

剧本创作:从情节框架到文学语言的精雕

京剧《玉门关》的剧本成型,经历了从“幕表戏”到“定本戏”的演变,早期京剧多采用“幕表戏”形式,即演员根据大纲即兴发挥,情节松散、语言直白,班超题材的京剧雏形可能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已出现于舞台,但缺乏完整的剧本结构。

直至20世纪初,随着京剧“文学化”趋势的兴起,文人参与剧本创作,剧目才逐渐成熟,以现存常见版本为例,剧本以“班超投笔从戎—西域平叛—玉门关思归”为主线,分为“投笔”“夜巡”“说降”“班师”“关望”等场次。“玉门关”一折成为情感高潮:班超在关前远眺故土,唱“想当年投笔从戎跨瀚海,叹而今白首思归入梦来”,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

剧本的“完成”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情节的紧凑性,通过“出使—冲突—胜利—归乡”的线性叙事,避免枝蔓;二是语言的京剧化,唱词多采用七字句、十字句,押韵工整,如“玉门关,高万丈,黄沙漫漫接天荒”,既符合京剧“以歌舞演故事”的特性,又富有诗意;三是人物的立体化,班超不再是单一的英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既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毅,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怅惘。

京剧玉门关的完成

舞台艺术:从程式化到综合性的呈现

京剧是“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玉门关》的“完成”离不开舞台呈现的精雕细琢,在行当分配上,班超由老生应工,需展现文武兼备的特质:念白上,既要体现儒将的沉稳,又要突出将军的威严;唱腔上,以二黄、西皮为主,“慢板”抒发思乡之情,“流水板”表现战场激昂;做功上,通过“捋髯”“远眺”“抚剑”等动作,刻画人物内心。

武戏场面同样精彩,如“夜袭匈奴”一场,运用京剧“开打”程式,结合“翻”“跌”“扑”等技巧,展现班超智勇双全的形象;西域风情的呈现则通过“走边”“圆场”等舞蹈化动作,辅以服装道具(如胡服、马鞭)的象征性表达,营造出“大漠孤烟直”的意境,舞台美术的融入也为剧目增色:传统京剧以“一桌二椅”为布景核心,而《玉门关》通过灯光变化(如暖色调表现故乡,冷色调表现大漠)、背景幕布(沙漠、关楼)的写实处理,增强了时空代入感。

以下为《玉门关》核心舞台艺术要素表:
| 要素 | 表现形式 | 艺术效果 | |----------------|-----------------------------------------------------------------------------|----------------------------------------------------------------------------| | 行当 | 老生(班超)、旦角(西域女子或侍女)、净角(匈奴首领) | 突出班超的儒将气质,强化正反派冲突,丰富人物关系 | | 唱腔 | 二黄慢板(思乡)、西皮流水(战场)、反二黄(抒怀) | 以声传情,展现人物从豪迈到怅惘的情绪转变 | | 身段 | “投笔”的甩袖、“远眺”的望眼、“骑马”的趟马 | 动作程式化与人物内心结合,增强表演的观赏性与叙事性 | | 道具 | 马鞭(象征骑马)、令旗(军令)、酒碗(思乡) | 以虚代实,通过道具引发观众联想,简化舞台布景 | | 舞台美术 | 传统“一桌二椅”结合多媒体背景(沙漠、关楼)、冷暖灯光切换 | 营造历史氛围,强化时空对比,增强视觉冲击力 |

传承发展:从传统到创新的延续

京剧《玉门关》的“完成”并非终点,而是在传承中不断丰富,20世纪以来,该剧历经多次改编:1950年代,中国京剧院对剧本进行整理,删减枝蔓情节,强化主题;1980年代,新编京剧《班超》融入现代审美,增加音乐配器与舞蹈编排;21世纪,青年演员通过数字化手段(如线上演出、短视频传播)扩大剧目影响力。

传承人的接力是剧目“活态完成”的关键,从余叔岩、马连良等老生大家对唱腔的打磨,到当代于魁智、李胜素等演员的演绎,每一代演员都在理解剧本内核的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使剧目既有传统的“魂”,又有时代的“形”,青年演员在“玉门关”一折中加入“甩发”技巧,表现班超的苍老与激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置身”大漠,增强沉浸感。

京剧玉门关的完成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玉门关》中的“玉门关”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它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A1:玉门关真实存在于古代,是汉代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它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往来的咽喉,象征着“华夷之界”,既是军事防御的屏障,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在剧中,玉门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班超“家国情怀”的象征,代表其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使命的坚守。

Q2:京剧《玉门关》中班超的形象与历史记载有何异同?
A2:历史中的班超以“智勇双全”著称,平定西域三十余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其经典事迹;京剧中的班超保留了这一核心特质,同时增加了“儿女情长”的细节(如与西域女子的情感线),使其形象更丰满,剧中强化了“思归”情节,突出了“英雄也有柔软处”的人性化表达,这与历史记载中“班超年老思归”的记载相呼应,但艺术化处理使其更具戏剧感染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