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当前,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戏曲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师资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成为制约戏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瓶颈,强化戏曲师资队伍,需从现状问题出发,系统构建培养、培训、激励、保障于一体的全链条体系,为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提供坚实支撑。
戏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戏曲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数量不足、结构失衡、能力参差、机制滞后”的突出问题,从数量看,传统戏曲剧种师资缺口显著,尤其地方小剧种因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专业教师“一师难求”;部分高校戏曲专业师生比超过1:20,远高于教育部1:11的合格标准,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从结构看,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资深教师占比近40%,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不足25%,梯队断层风险凸显;学科结构上,表演、导演等传统师资相对充足,戏曲理论、音乐设计、舞台技术等交叉学科师资匮乏,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从能力看,部分教师存在“重技艺、轻理论”“重传统、轻创新”倾向,对现代教育技术、跨学科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戏曲教育“守正创新”的要求,从机制看,戏曲师资培养仍以“师徒传承”为主,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过度强调科研成果,忽视教学实践与非遗传承贡献,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受挫。
强化戏曲师资队伍的核心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强化戏曲师资队伍需从“培养、培训、评价、交流”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源头培养—在职提升—激励引导—开放共享”的良性生态。
(一)构建“产教融合”的师资培养体系,夯实人才基础
戏曲师资培养需打破高校与院团的壁垒,建立“高校+院团+非遗传承人”协同培养模式,优化高校戏曲专业师资培养方案,在本科阶段增设“戏曲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强化师范素养;在硕士阶段开设“戏曲教育”方向,培养“技艺+理论+教学”的复合型人才,推动高校与戏曲院团共建“双导师制”,由院团资深演员、导演担任实践导师,高校教师担任理论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现“技艺传承”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国戏曲学院与国家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院团合作,设立“实践教学基地”,选拔院团骨干教师参与高校教学,同时选派高校教师到院团挂职锻炼,有效提升了师资的实践与教学能力。
(二)完善“分层分类”的在职培训机制,提升专业素养
针对不同教龄、不同岗位的教师需求,构建“新教师入职培训—骨干教师进阶培训—名师高端研修”的分层培训体系,新教师培训聚焦教学基本功与戏曲教育理念,通过“教学观摩”“模拟授课”等方式提升教学能力;骨干教师培训侧重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教学能力,如引入数字化技术(VR戏曲教学、AI动作捕捉等)、非遗传承与现代表达结合等专题;名师研修则聚焦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支持教师开展戏曲教育理论研究、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项目,设立“国家级戏曲师资研修中心”,定期组织全国戏曲教师参与“非遗传承研修班”“戏曲教育高峰论坛”,邀请梅兰芳、程砚秋等名家传人、教育专家授课,拓宽教师视野,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多年开展“中国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组织名师收徒并配套教学能力培训,有效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技艺传承水平。
(三)建立“多元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激发队伍活力
改革传统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教学实践+艺术创作+非遗传承+学术研究”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中,降低论文权重,增加教学成果(如学生获奖、教学比赛)、戏曲创作(如编导作品、舞台实践)、非遗传承(如带徒数量、传承项目)的考核比重,引导教师专注教学与传承,设立“戏曲教育名师”“非遗传承标兵”等专项荣誉,对在戏曲人才培养、非遗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配套科研经费、职称晋升等政策支持,建立“戏曲师资发展基金”,支持教师赴国内外戏曲院校交流访学、开展传统剧目抢救与整理工作,鼓励教师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教学资源,部分地方高校已试点“戏曲教师教学能力星级认证”,将教学效果、学生评价、传承成果与薪酬直接挂钩,有效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四)搭建“开放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资源流动
打破地域与院团壁垒,建立全国戏曲师资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全国戏曲教育联盟”,组织教师跨校、跨院团授课,实现优质师资流动;建设“戏曲数字教学资源库”,整合名师课堂、经典剧目教学视频、非遗传承影像等资源,供全国戏曲教师免费使用,解决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推动“戏曲师资国际交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选派教师赴海外戏曲院校讲学,同时引进国际戏剧教育专家参与本土师资培训,促进戏曲教育与国际戏剧教育的对话融合,2023年“中国戏曲国际师资培训班”邀请了美国、英国等10个国家的20名戏剧教育专家来华,与中国戏曲教师共同探讨“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为师资队伍注入了国际化视野。
强化戏曲师资队伍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上述路径落地,需从政策、资源、社会三个层面提供支撑,政策上,将戏曲师资建设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非遗保护传承计划”,制定《戏曲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培养目标与保障措施;资源上,加大对戏曲院校的经费投入,设立“戏曲师资建设专项基金”,用于培养培训、资源平台建设与奖励激励;社会上,鼓励企业、社会力量设立“戏曲教育奖学金”“名师工作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相关问答FAQs
Q1:当前戏曲师资队伍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什么?如何破解?
A:最突出挑战是“结构性矛盾”与“能力断层”,传统表演师资相对充足,但戏曲理论、数字技术、跨学科教学等新兴领域师资匮乏;资深教师技艺精湛但教育理念相对传统,青年教师熟悉现代教育技术但传统功底不足,破解需通过“双导师制”实现新老互补,同时加强交叉学科师资培养,如联合高校计算机、设计学院开设“戏曲数字技术”辅修课程,鼓励教师跨学科进修,填补能力空白。
Q2:如何吸引年轻人才加入戏曲师资队伍,解决“后继乏人”问题?
A:需从“职业发展”“社会认同”“激励机制”三方面发力,职业发展上,建立“戏曲师资职业发展通道”,明确青年教师从助教到教授的成长路径,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与进修机会;社会认同上,通过媒体宣传优秀戏曲教师事迹,提升职业荣誉感,如开设“戏曲教师风采”专栏;激励机制上,提高戏曲教师薪酬待遇,对承担非遗传承任务的教师给予专项补贴,同时在职称评定中设立“青年戏曲教师专项指标”,破除“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让年轻教师看到职业前景与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