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桐是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在京剧表演、教学与研究领域深耕四十余载,以深厚的艺术造诣、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成为当代京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推动者,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痴迷京剧,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京剧表演艺术家王世续、李世霖等,系统学习老生行当的表演技艺,扮相端庄清俊,唱腔苍劲醇厚,表演细腻传神,舞台风格兼具传统功底的“正”与个人理解的“新”,形成了“古朴中见新意,沉稳中显张力”的艺术特色,早年加入北京京剧院,主演《四郎探母》《捉放曹》《赵氏孤儿》等传统剧目,多次获国家级表演奖项,其塑造的杨四郎、陈宫等角色被誉为“形神兼备,意蕴深远”。
在教学领域,舒桐教授秉持“基功为根、文化为魂、创新为翼”的理念,强调“一日练功一日功,一日不练三日空”的基本功训练,要求学生“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全面发展,他注重传统剧目的精准传承,通过口传心授、示范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定军山》《搜孤救孤》等经典剧目的“戏理”与“戏情”,而非简单模仿动作;同时鼓励学生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探索,如指导学生参与新编历史剧《梅兰芳》的教学实践,通过现代叙事手法与舞台设计,让经典人物形象更具当代感染力,他常说:“京剧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既要守住‘魂’,也要学会‘说新话’。”
学术研究上,舒桐教授成果丰硕,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京剧老生表演艺术研究》《传统剧目教学论》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系统梳理了京剧老生流派的演变脉络与表演体系,他致力于京剧文献整理,参与《京剧艺术大典》的编纂工作,抢救性记录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同时推动京剧与多学科交叉研究,如结合心理学分析人物塑造,用美学理论阐释京剧意境,为京剧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作为国家级传承人,他积极投身京剧普及工作,走进高校、中小学开展讲座,培养青年演员数十名,其中多人获得“梅花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奖项,成为京剧舞台的中坚力量。
代表剧目 | 教学成果 |
---|---|
《四郎探母》《捉放曹》《赵氏孤儿》《定军山》《搜孤救孤》 | 培养学生张克(梅花奖得主)、王珮瑜(京剧新生代代表)、杜镇杰(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等;指导新编历史剧《梅兰芳》获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奖;建立“传统剧目工作坊”,整理教学剧目50余出 |
FAQs
问题1:舒桐教授在京剧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解答:舒桐教授认为传统是京剧的“根”,创新是京剧的“魂”,他要求学生先“立住传统”——通过反复研习经典剧目,掌握京剧的表演程式、美学原则(如“虚实结合”“写意传神”),确保技艺的纯正性;再鼓励“守正创新”——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结合时代审美进行探索,如用现代心理分析深化人物塑造,借鉴多媒体技术丰富舞台呈现,但创新必须“不破格”,即不脱离京剧“唱念做打”的核心表达,他主导的《梅兰芳》教学实践,就是在保留梅派“雍容华贵”艺术风格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叙事手法,让梅兰芳的“风骨”与“情怀”更易被当代观众理解,实现了传统与时代的有机融合。
问题2:舒桐教授认为当前京剧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他如何应对?
解答:舒桐教授指出,当前京剧传承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传统断层”,年轻演员对经典剧目的理解流于表面,缺乏长期基本功训练和“戏外功夫”(如历史文化修养);二是“观众老龄化”,年轻群体对京剧的认知不足,传统表达方式难以适应其审美需求,对此,他采取“双轨并进”策略:在专业教育中,强化“师徒制”与“剧目课”,要求学生“一戏多学、一专多能”,同时开设“京剧文化史”“戏曲美学”等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普及教育中,通过“京剧进校园”“线上公开课”“短视频创作”等形式,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京剧,如将京剧唱段改编为流行音乐,展示京剧化妆、服饰制作过程,让京剧“破圈”传播,培养年轻观众的“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