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于楠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戏曲教学与研究中有何独特贡献?

于楠,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深耕戏曲表演与教学领域四十余载,以“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在戏曲人才培养、传统剧目整理、学术研究等方面成果斐然,被誉为“戏曲教育界的匠心耕耘者”。

于楠中国戏曲学院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生涯中,于楠始终坚守“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信念,将基础训练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他主讲的《京剧表演基础》《戏曲身韵》等课程,是学院戏曲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中,他强调“四功五法”的精准掌握,要求学生通过“口传心授”方式,深入领会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精髓,在教授梅派经典《贵妃醉酒》时,他不仅细致讲解水袖的“抖、挑、扬、冲”等技巧,更引导学生揣摩杨贵妃“醉态”中蕴含的孤独与骄矜,实现形神兼备的艺术表达,他常说:“戏曲的‘形’是基础,‘神’是灵魂,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让角色真正‘活’起来。”

在学术研究领域,于楠成果丰硕,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京剧流派表演体系研究”,系统梳理了梅、程、荀、尚四大流派的表演特征与传承脉络,填补了京剧表演理论研究的空白,出版专著《戏曲表演美学探析》《当代京剧创新路径研究》等5部,在《戏曲艺术》《中国京剧》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论京剧流派传承中的“形神兼备”》获中国戏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他参与编撰《中国戏曲志·京剧卷》,抢救性整理了一批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手稿,为戏曲文献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于楠深知戏曲传承需“从娃娃抓起”,积极推动戏曲普及与青年人才培养,他牵头成立“青年戏曲人才工作室”,指导学生复排《锁麟囊》《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其中5名学生凭借其指导的作品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策划“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年均开展讲座60余场,覆盖北京、上海等20余个城市的中小学校及高校,累计受众超10万人次,他还推动戏曲数字化保护,带领团队完成30部经典剧目的高清录制,建立“京剧教学资源库”,让传统艺术借助现代科技“活”在当下。

于楠中国戏曲学院

为更直观呈现于楠的教学与学术贡献,特整理其主要成果如下:

项目类别 时间/影响
教学成果 主持“京剧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0年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京剧流派表演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8ZD05) 2018-2023年,结项获“优秀”等级
学术著作 出版《戏曲表演美学探析》,获中国戏曲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2019年,发行量超2万册
社会服务 策划“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研修班”,培训学员300余人,其中20余人成为院团骨干 2016年起,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人才培养工程

于楠常对学生说:“戏曲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不仅要接得住,更要传下去。”他以毕生精力践行戏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既坚守传统戏曲的文化根脉,又积极探索当代戏曲的发展路径,在他看来,戏曲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FAQs

于楠中国戏曲学院

  1. 问:于楠教授在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于楠教授认为“传承是根基,创新是生命”,传承方面,他坚持“口传心授”与文献研究结合,邀请老艺术家进课堂、整理传统剧目手稿,确保技艺的原汁原味;创新方面,他鼓励学生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表演,如在排演新编京剧《觉醒年代》时,在保留京剧唱腔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调度与多媒体技术,使历史题材更具时代感染力,实现“老戏新演”的艺术效果。

  2. 问:于楠教授对青年戏曲演员的成长有哪些具体建议?
    :他提出“三心”建议:一是“敬畏心”,尊重传统,深入研读剧本与人物,避免“为技巧而技巧”;二是“平常心”,不追求“一夜成名”,而是通过长期打磨基本功,在舞台上积累经验;三是“进取心”,主动学习话剧、影视等姊妹艺术,拓宽艺术视野,同时注重文化修养,提升对角色的深度诠释,他建议青年演员多“泡”剧场,在舞台实践中学会与观众互动,让表演更具感染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