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空城计全本唱词如何演绎空城计的智谋精髓?

《空城计》是京剧传统剧目中的经典三国戏,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以西皮、二黄声腔为核心,通过诸葛亮、司马懿等角色的唱念做打,演绎了“空城计”这一智谋传奇,全本唱词以诸葛亮为主角,通过“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折戏,层层递进展现其“智绝”形象,同时穿插司马懿的谨慎、马谡的鲁莽等性格刻画,构成了一出文武兼备、张力十足的京剧盛宴。

空城计京剧全本唱词

主要角色与唱词脉络

全本戏以诸葛亮(老生)为核心,司马懿(净角)、马谡(老生)、王平(老生)等为辅,唱词紧扣“智谋”与“人心”的博弈,以下按剧情脉络梳理核心唱段:

失街亭(马谡骄兵,诸葛亮预感危机)

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诸葛亮虽忧其“言过其实”,却仍允诺,马谡上山扎营,王平劝谏“当道下寨”遭拒,马谡唱:“西皮原板:凭某家智谋安天下,区区街亭有何难?”凸显其自负,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唱:“西皮快板:败局如山令人惊,错用马谡悔恨生。”转“西皮散板”:“军师爷上马一声叫,马谡不听我的言,失守街亭罪不小,执法如山不容宽。” 既有对局势的焦虑,也暗含斩马谡的决心。

空城计(智退司马懿,以琴音定乾坤)

诸葛亮在西城得知司马懿大军压境,兵力空虚,设空城计,登城楼抚琴,唱:“西皮慢板: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山下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转“西皮二六”:“我也命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大兵,行军他与我把西阵,一来一往动刀兵。”随后以“西皮流水”安抚众人:“左右的军爷禁声听,听我诸葛亮抚琴,我面前缺少杀人的刃,我的背后缺少夺魄的魂。”司马懿闻琴音生疑,唱:“西皮流水:诸葛亮在城楼把琴弹,我心中好似滚油煎,左思右想心神乱,进退两难为哪般?”最终退兵,诸葛亮唱:“西皮散板:司马懿啊司马懿,你枉生来一世称雄魁,虽说我用空城计,险中求胜你难猜。”

空城计京剧全本唱词

斩马谡(军法如山,泪洒营门)

诸葛亮斩马谡以正军法,唱:“二黄导板:大街亭失守泪如麻,二黄散板:马谡跪在宝帐下,丞相爷发雷霆将我责骂。”转“二黄原板”:“先帝爷白帝城把遗言降,嘱咐我马谡言过不可当,此一番失街亭罪非小,怎对得起先帝爷创业的辛劳!” 最后唱“二黄散板”:“看马谡跍帐下珠泪滚滚,叫人来将马谡推出营门,斩马谡为的是整军纪,还望列公体我情。” 唱词中既有对军法的坚持,也暗含对马谡的惋惜,凸显“执法如山”的悲壮。

唱词艺术特色

京剧唱词以“诗化语言”为核心,讲究“韵白”与“唱腔”的配合。《空城计》唱词兼具文学性与戏剧性:

  1. 性格塑造:诸葛亮的唱词多用“观山景”“抚琴”等意象,体现其沉稳;马谡的“凭某家智谋安天下”则凸显骄矜;司马懿的“滚油煎”以口语化比喻展现其多疑。
  2. 声腔运用:诸葛亮核心唱段多用“西皮慢板”“西皮流水”,节奏舒缓,展现运筹帷幄;斩马谡时用“二黄导板”“二黄散板”,旋律低沉,强化悲怆感。
  3. 典故化用:“非淡泊无以明志”“白帝城托孤”等典故融入唱词,既符合历史背景,也深化人物精神内涵。

核心唱段简表(节选)

角色 板式 唱词节选 情感/作用
诸葛亮 西皮慢板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山下乱纷纷……” 从容观敌,暗藏危机
司马懿 西皮流水 “诸葛亮在城楼把琴弹,我心中好似滚油煎……” 多疑犹豫,为退兵铺垫
马谡 西皮原板 “凭某家智谋安天下,区区街亭有何难?” 骄狂自负,埋下败笔
诸葛亮 二黄散板 “先帝爷白帝城把遗言降,嘱咐我马谡言过不可当……” 追忆托孤,坚持军法

相关问答FAQs

Q1:《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这段唱词出自哪一折?表达了什么?
A:这段唱词出自“空城计”一折诸葛亮抚琴时的内心独白(部分版本融入“三顾茅庐”回忆),唱词以“卧龙岗散淡”呼应其隐居经历,通过“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展现智慧,同时以“南阳野人”自谦,既塑造了“淡泊名利、心怀天下”的文人形象,也为“空城计”中以弱胜强的智谋铺垫性格基础——正是因“散淡”时已洞察世事,方能临危不乱。

空城计京剧全本唱词

Q:京剧《空城计》中,司马懿听到琴音后为何选择退兵?历史与艺术处理有何差异?
A:历史中,《三国志》仅载“亮宜西守,但密严平,遣大军出箕谷”,空城计为《三国演义》艺术创作;京剧在此基础上强化“琴音识人”细节:司马懿从琴音“平稳无杀气”判断诸葛亮城内必有伏笔(实为虚张声势),结合诸葛亮素来“用兵谨慎”的性格,怀疑诱敌之计,加之己方“孤军深入、补给不足”,最终退兵,艺术处理中,通过司马懿唱“左思右想心神乱”凸显其多疑,与诸葛亮的“抚琴观景”形成对比,强化“智谋交锋”的戏剧张力,而历史上司马懿退兵实因街亭失守后“亮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无空城计情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