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作为中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以其贴近生活的唱词、质朴的表演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而《拉荆笆》作为曲剧传统经典剧目,更是集中体现了曲剧源于生活、高于艺术的创作理念,成为中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曲剧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河南,是在民间说唱艺术“河南曲子”的基础上,吸收踩高跷、秧歌等民间歌舞表演形式逐渐发展而成,其音乐体系以“曲牌联缀”为主,辅以板式变化,唱腔中既有中原大地的粗犷豪放,又有市井生活的细腻婉转,这种“俗中见雅”的艺术特质,在《拉荆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拉荆笆》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黄河流域的农村,围绕“拉荆笆”这一农事活动展开——荆笆是当地农民用荆条编织的院墙屏障,既是家庭财产的象征,也承载着农耕文明对“家”的守护意识,剧中主人公多为普通农民,如憨厚老实的李老汉、勤劳善良的王大嫂等,他们的矛盾与和解、欢笑与泪水,都与“拉荆笆”这一具体劳动紧密相连,第一幕中,李老汉为修补被风雨损坏的荆笆,天不亮就起身去山里砍伐荆条,通过“磨镰刀”“背荆条”等动作,配合曲剧特有的“阳调”唱腔,将农民的勤劳与对土地的深情展现得栩栩如生;而第三幕中,因邻居张三不小心踩坏李老汉新编的荆笆,两家引发争执,最终在村长的调解下,共同修葺院墙,体现了农村邻里之间“远亲不如近邻”的伦理观念,这一情节的推进,则通过曲剧的“哭皇天”等悲情曲牌与“小桃红”等欢快曲牌的转换,将矛盾冲突与情感和解的层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艺术表现上,《拉荆笆》充分展现了曲剧“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优势,注重以小见大,通过生活细节折射时代风貌,王大嫂在院中编织荆笆的场景,演员通过“搓荆条”“编网格”等生活化的动作,结合方言唱词“荆条青,荆条长,编成篱笆护院墙”,既还原了农村劳动的真实场景,又传递出对家庭安宁的渴望;而丑角角色“二狗子”的加入,则为剧情增添了轻快色彩,他通过插科打诨的方式调解邻里矛盾,唱腔中融入曲剧的“垛子板”,节奏明快,语言幽默,既缓解了紧张气氛,又体现了曲剧“寓教于乐”的功能,该剧的舞台布景也极具地域特色,背景中的黄河滩、麦田、土坯房等元素,通过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浓郁的豫西农村生活气息,而“荆笆”作为核心道具,既是剧情发展的线索,也是农耕文明的象征——它从最初的“院墙屏障”,逐渐升华为邻里和睦、家庭团结的精神纽带,这种“物象”与“意象”的融合,正是曲剧艺术“生活化”与“艺术化”完美结合的体现。
从文化内涵来看,《拉荆笆》不仅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戏曲作品,更是一面折射中原传统伦理的镜子,剧中通过“拉荆笆”这一日常劳动,展现了农民对“家”的重视:李老汉修补荆笆,是对家庭财产的守护;两家因荆笆争执与和解,是对“和为贵”传统美德的践行;而结尾处全村人共同修葺村头荆笆的场景,则将“小家”的和谐扩展到“大家”的团结,体现了农耕文明中“守望相助”的集体意识,这种文化内核,与曲剧“源于民间、服务民间”的创作宗旨一脉相承,正如老一辈曲剧艺术家所言:“曲剧的根扎在泥土里,唱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拉荆笆》正是通过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拉荆笆》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改编,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近年来一些院团在复排该剧时,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通过灯光、音效的配合,增强了风雨交加、邻里争执等场景的感染力;在唱腔上保留了传统曲牌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流行音乐元素,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这种“守正创新”的传承方式,让《拉荆笆》这一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也成为曲剧艺术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拉荆笆》剧情脉络与主题思想对应表
剧情阶段 | 主要情节 | 核心主题 |
---|---|---|
开端 | 李老汉为修补院墙,清晨上山砍伐荆条 | 农民勤劳质朴的生活态度 |
发展 | 王大嫂编织荆笆,与邻居张三闲聊家常 | 农村家庭的温馨与邻里和睦 |
高潮 | 张三不慎踩坏新荆笆,两家引发争执 | 传统伦理中的“和为贵”理念 |
结局 | 村长调解,两家共同修葺院墙,全村参与 | 集体主义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拉荆笆》中的“荆笆”在剧情中仅作为道具使用吗?
解答:并非仅作为道具。“荆笆”在《拉荆笆》中既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线索,也是承载文化内涵的重要象征,从剧情功能看,荆笆的损坏、修补、争执与和解,直接引发了矛盾冲突并推动了情节转折;从象征意义看,荆笆代表农民对“家”的守护——它是院墙的屏障,也是家庭财产的边界,更象征着农耕文明中“安土重迁”“守望家园”的精神内核,随着剧情发展,荆笆从“个体家庭的财产”逐渐升华为“邻里集体共有的精神纽带”,体现了“小家”与“大家”的和谐统一,这一意象的深化,让道具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文化价值观的载体。
问题2:曲剧《拉荆笆》的音乐唱腔有哪些独特之处?
解答:曲剧《拉荆笆》的音乐唱腔充分体现了曲剧“俗中见雅、柔中带刚”的艺术特色,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曲牌联缀与方言结合,剧中主要运用“阳调”“哭皇天”“小桃红”等传统曲牌,唱词以河南方言为基础,如“荆条青,荆条长,编成篱笆护院墙”,既保留了方言的质朴感,又通过曲牌的旋律变化增强了表现力;二是板式转换服务于情感表达,例如在李老汉辛劳砍伐荆条时,采用“慢板”展现沉稳与坚韧,在两家争执时转为“快板”突出紧张感,和解后又回归“慢板”体现温馨;三是伴奏乐器的地域特色,主奏乐器“坠胡”的音色高亢明亮,辅以板胡、竹笛等,营造出浓郁的豫西农村生活气息,让音乐与剧情、表演高度融合,形成“唱、念、做、打”四位一体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