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勘玉钏勘字何意?玉钏牵动何种情缘?

京剧《勘玉钏》是传统戏曲中极具代表性的爱情故事剧,改编自古典小说《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相关情节,经京剧艺术家不断加工打磨,最终成为荀派艺术的经典剧目,全剧以“玉钏”为线索,串联起少女韩玉姐与书生张少莲的悲欢离合,既有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愫,又有官府勘案的智勇交锋,更融入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展现了京剧艺术在叙事、表演、唱腔等多方面的深厚底蕴。

京剧戏勘玉钏

剧情梗概

《勘玉钏》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的汴京,商户之女韩玉姐(荀派花旦应工)自幼聪慧貌美,随身佩戴一对家传玉钏,视为珍宝,一日,韩玉姐与丫鬟春香在后花园赏花,不慎将一只玉钏失落园中,恰被路过的穷书生张少莲(小生应工)拾得,张少莲见玉钏精致,又知是女子遗物,便在园中等待失主,韩玉姐返回寻钏,与张少莲四目相对,两人一见钟情。

韩父韩世忠(老生应工)因嫌张少莲家贫,反对女儿与其交往,韩玉姐却对张少莲念念不忘,当地恶少韩臣(净角应工)得知韩玉姐失落玉钏,心生歹念,遂拾得另一只形制相似的玉钏,冒充张少莲潜入韩家,意图骗婚,韩玉姐见其举止粗鄙,心生怀疑,却又因玉钏之证难以分辨,陷入两难。

不久,韩臣的真面目被丫鬟春香识破,韩世忠怒不可遏,将韩臣扭送官府,韩臣买通官府,反诬张少莲冒名顶替,张少莲被屈打成招,下入死牢,韩玉姐为救心上人,女扮男装,携带另一只玉钏赴京告状,途中,恰逢包公(铜锤花脸应工)奉旨巡查,韩玉姐拦轿喊冤,呈上玉钏为证,包公明察秋毫,发现两枚玉钏材质、纹路一致,断定其中必有隐情,遂设计诱捕韩臣,最终真相大白,张少莲获释,韩玉姐与张少莲终成眷属。

人物分析

《勘玉钏》的成功离不开鲜活的人物塑造,主要角色性格鲜明,各具特色,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以下为剧中核心人物及特点:

角色 行当 性格特点 经典情节
韩玉姐 荀派花旦 聪明果敢、敢爱敢恨,兼具大家闺秀的矜持与市井女子的率真 拾钏定情、女扮男装告状
张少莲 小生 正直清贫、重情重义,书生气中透着质朴 园中拾钏、蒙冤入狱
韩臣 净角 狡诈贪婪、阴险狠毒,典型的市井恶棍 冒名骗婚、买通官府
包公 铜锤花脸 铁面无私、智勇双全,正义的化身 勘案断案、设计擒贼

韩玉姐是全剧的灵魂人物,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先生在塑造这一角色时,突破了传统花旦“娇、媚、嗔”的单一模式,融入了“刚、烈、智”的特质,拾钏”一场,韩玉姐寻钏时的焦急与见到张少莲时的羞涩,通过眼神的流转、水袖的翻飞,层次分明;而“女扮男装告状”时,她模仿男子步态、压低嗓音,又透出少女的倔强与无畏,展现了荀派“演人物不演行当”的艺术追求。

京剧戏勘玉钏

艺术特色

《勘玉钏》作为荀派代表作,在艺术上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既有京剧程式化的美感,又充满生活气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唱腔设计

荀派唱腔以“柔美婉转、清新活泼”著称,《勘玉钏》中的唱段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韩玉姐的唱腔多采用【二黄】、【西皮】等板式,如“春秋亭外风雨暴”一段,旋律流畅如诉,既表现了少女怀春的羞涩,又暗含对爱情的憧憬;而“忽听得唤奴名娘行答应”等唱段,则融入了京韵大鼓的元素,节奏明快,富有市井生活气息,展现了荀派“旦角唱腔男性化”的创新——即打破传统旦腔过于纤细的局限,融入小生的刚劲,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

念白与身段

荀派念白讲究“口语化、生活化”,韩玉姐的念白既有闺阁小姐的文雅,又不失少女的活泼,例如与张少莲初次相遇时,她的“呀,这位相公请留步”既含羞带怯,又透出主动;而识破韩臣骗局时的“呸!你个大胆的贼子!”则斩钉截铁,展现了她的刚烈,身段方面,“拾钏”一场是经典片段:韩玉姐俯身寻钏时,腰肢轻摆,水袖微扬,模拟“拨草寻钏”的动作,既符合生活逻辑,又经过艺术夸张,成为荀派“做功”的典范。

舞台美术与道具

“玉钏”作为全剧的核心道具,不仅是情节推进的关键,更具有象征意义——它既是爱情的信物,也是正义的见证,舞台设计上,韩家花园的亭台楼阁、官府大堂的庄严肃穆,通过虚实结合的布景和写意化的程式动作,营造出丰富的戏剧空间,勘案”一场,包公升堂时,仅通过“桌围椅帔”和演员的台步、眼神,便将官府的威严与包公的睿智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京剧“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美学特征。

传承与影响

《勘玉钏》自诞生以来,历经百年传承,成为京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荀慧生先生通过此剧确立了荀派“花旦表演艺术”的体系,其“以情带戏、以戏塑人”的表演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20世纪中叶,荀派传人如孙毓敏、宋长荣等,通过复排此剧,融入新的时代理解,使韩玉姐的形象更加贴近当代观众,例如孙毓敏在演绎“女扮男装告状”时,加入了更多内心戏的刻画,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在“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之间的挣扎,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力。

京剧戏勘玉钏

《勘玉钏》不仅是中国京剧的代表作,更成为戏曲院校培养花旦人才的重要教材,剧中“拾钏”“对钏”“勘案”等折子戏,常作为独立剧目上演,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持续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观众。

相关问答FAQs

Q1:《勘玉钏》与另一出京剧《拾玉镯》有何区别?
A:《勘玉钏》与《拾玉镯》虽都以“玉钏(镯)”为道具,但剧情、人物和主题完全不同。《拾玉镯》是传统折子戏,讲述少女孙玉姣在后园喂鸡、绣花时,被武将傅朋拾去玉镯,两人通过“拾镯”“丢镯”互表爱意,风格轻松活泼,以花旦的“做功”见长,展现市井少女的娇憨与天真;而《勘玉钏》则是本戏,情节更复杂,涉及爱情、诈骗、官府断案等多重元素,主题更侧重“正义战胜邪恶”,且韩玉姐的性格更为刚烈,既有少女的柔情,又有为爱抗争的勇气,表演上需兼顾“唱、念、做、舞”的综合能力,简单说,《拾玉镯》是“小情小爱”的生活小品,《勘玉钏》是“大情大理”的社会剧。

Q2:荀派表演在《勘玉钏》中如何体现“生活化”的艺术特色?
A:荀派表演的“生活化”并非简单模仿生活,而是将生活动作提炼为程式化的舞台语言,同时保留生活气息,在《勘玉钏》中,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念白口语化,韩玉姐的台词多用北京方言中的儿化音和语气词,如“您瞧”“可不是嘛”,听起来亲切自然;二是身段写实化,如“寻钏”时模拟拨草、弯腰的动作,“穿针引线”时手指的细微动作,都源于生活,但经过艺术夸张,更具美感;三是情感表达细腻化,荀慧生先生主张“演人演心”,韩玉姐从“初见张少莲的羞涩”到“识破骗局的愤怒”,再到“告状时的坚定”,情绪转换层层递进,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荀派“生活化”艺术的精髓——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