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濮阳》作为京剧传统武生戏的经典代表,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十一章“吕布濮阳大战曹操”,以“三国第一武将”吕布与曹操作战为主线,通过“定计”“诱敌”“夜战”等核心场次,展现了吕布的勇猛多谋、曹操的老辣机变,以及京剧武戏的“唱念做打”精髓,全剧冲突激烈、场面火爆,既是展现演员功底的重头戏,也是三国题材京剧中的“硬派”佳作。
剧中核心人物性格鲜明:吕布(字奉先,白脸勾脸,雉鸡翎、狐尾为饰),唱腔以高亢激越的西皮为主,身段讲究“稳、准、狠”,靠旗功、翎子功堪称一绝,既显“人中吕布”的霸气,又暗藏刚愎自用的弱点;曹操(字孟德,净角应工,黑脸白眉),唱腔苍劲浑厚,念白抑扬顿挫,通过“抚髯”“捻须”等动作,将“奸雄”的机变与狠辣刻画入微;陈宫(字公台,老生扮相),足智多谋却未得吕布信任,唱腔中带着无奈与隐忍,其“空城计”的献策是剧情转折的关键。
全剧以“计”为骨,层层递进:开篇“定计”中,陈宫献“空城计”,建议吕布弃粮草、空濮阳,诱曹操入城,吕布从“三疑”到“采纳”,通过“捋髯”“顿足”等身段,展现其性格中“易轻信”的特点;“城楼观阵”一场,吕布登城瞭望,见曹操军容整齐,起“导板”:“登城楼观敌情旌旗飘荡”,转“流水板”:“老曹操耀武扬威气宇轩昂”,眼神随旌旗移动,翎子随唱腔微颤,将“骄”与“智”的交织融入唱念做打;“诱敌入瓮”时,吕布大开城门,老弱残兵立于街巷,曹操中计率军入城,鼓声渐密,吕布率军从四面杀出,形成“围剿”之势,武打场面以“快枪”“翻扑”为主,枪花如轮、翻腾似燕,紧张刺激;“夜战突围”一场,曹操被困濮阳,吕布与典韦(曹操部将,武净扮相)月下酣战,两人“对枪”“过合”十余回合,最后吕布以“回马枪”刺伤典韦,趁夜色突围,收尾于“旌旗招展战鼓鸣”的激昂唱段,余韵悠长。
场次 | 情节亮点 | 艺术表现 |
---|---|---|
定计 | 陈宫献“空城计”,吕布采纳 | 对白紧凑,陈宫的沉稳与吕布的急躁形成对比 |
城楼观阵 | 吕布登城观察敌情,唱段抒怀 | “导板转流水”唱腔,翎子功展示眼神变化 |
诱敌入瓮 | 吕布空城诱曹操,四面合围 | 武打“快枪”“翻扑”,鼓点配合节奏加快 |
夜战突围 | 吕布与典韦月下酣战,回马枪突围 | “对枪”“过合”套路,靠旗功展现武将威风 |
艺术特色上,《战濮阳》堪称“武戏文唱”的典范:唱腔上,吕布的西皮唱腔高亢如裂石穿云,尾音拖长尽显英雄气概;念白上,曹操的“哇呀呀”与吕布的“且慢”形成性格碰撞,前者奸诈狠辣,后者勇猛直率;身段上,吕布的“靠旗踢腿”“鹞子翻身”等动作,靠旗不倒、翎子不乱,体现武生演员的扎实功底;武打设计则融入“档子”“过合”等传统套路,既有写实感又有舞蹈美,让观众在刀光剑影中感受京剧的韵律之美。
相关问答FAQs
问:《战濮阳》与其他三国题材京剧(如《长坂坡》《群英会》)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答:区别在于《战濮阳》以“武戏”为核心,聚焦吕布的个人勇武与智谋,唱段相对简短,更侧重“做打”的视觉冲击;而《长坂坡》突出赵云的忠勇,《群英会》侧重周瑜的智谋,二者“文戏”成分更重,唱念与情节铺陈更丰富。
问:欣赏《战濮阳》时,观众应重点关注哪些表演细节?
答:一是吕布的“翎子功”,通过翎子的抖动、摆动表现情绪变化(如疑虑时翎子微颤,愤怒时翎子直立);二是“靠旗功”,靠旗的稳定性体现演员功力,如“踢腿”“转身”时靠旗不倒;三是武打中的“枪花”,演员需在快速对打中保持枪花的清晰与力度,展现“武戏文唱”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