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央戏曲学院为何创办豫剧班?对豫剧传承与人才培养有何新意义?

中央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始终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其办学体系不仅涵盖京剧、昆曲等全国性剧种,更将目光投向地方戏的振兴发展,豫剧作为发源于河南、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地方剧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长期以来面临着人才培养体系化程度不足、青年演员梯队建设薄弱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央戏曲学院于近年正式设立豫剧班,旨在构建“传统根脉+现代教育”的豫剧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豫剧艺术注入高素质的新生力量。

中央戏曲学院 豫剧班

豫剧班的培养定位清晰而深远,立足豫剧“明快、刚健、通俗”的艺术特质,致力于培养“会表演、能创作、懂研究”的复合型戏曲人才,具体而言,既要让学生系统掌握豫剧经典剧目的表演精髓,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代表作的唱腔、身段与人物塑造,又要引导其探索豫剧与当代审美的融合路径,参与现代戏创排;既要培养能在舞台上独当一面的表演人才,也要兼顾编剧、导演、理论研究等方向的储备,形成“演、创、研”一体化的培养格局,以满足豫剧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元需求。

课程设置是豫剧班培养质量的核心保障,学院在传统戏曲教育基础上,结合豫剧艺术特点与当代人才需求,构建了“专业核心+文化基础+实践拓展”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课程类别 具体课程内容 培养重点
专业核心课 豫剧表演(唱腔训练、身段技法、剧目排演)、豫剧音乐(板腔体研究、配器基础、乐队指挥)、豫剧史论(豫剧发展史、流派研究、经典剧目分析) 夯实豫剧专业基础,掌握传统技艺精髓,建立对豫剧艺术的整体认知与理论框架
文化基础课 中国戏曲史、戏剧美学、古代文学、艺术概论、外语、计算机应用 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培养跨学科视野,为艺术创新提供文化支撑
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剧目采风(赴河南各地剧团学习非遗传承项目)、舞台实践(参与学院及合作院团演出)、创作实践(参与现代小戏编剧、导演) 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积累舞台经验,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资力量方面,豫剧班构建了“双导师制”的顶尖教学团队,一方面依托中央戏曲学院自身的戏曲教育名师,如表演系教授、戏剧理论专家,负责理论教学与基础训练,确保教学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聘请豫剧界代表性艺术家,如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等流派的传承人,以及河南豫剧院、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资深专家,承担传统剧目教学与流派传承,确保豫剧艺术原汁原味的“活态传承”,这种“学院派+传统流派”的师资组合,既保证了教学的学术高度,又兼顾了艺术实践的地域特色。

中央戏曲学院 豫剧班

学生选拔与培养同样严格而科学,豫剧班面向全国招生,考生需通过专业考试(唱腔、身段、剧目片段)和文化课测试双重筛选,生源多来自河南、河北、山西等豫剧流行地区,部分考生具有业余戏曲学习基础,也有零起点但具备艺术潜质的苗子,入学后,学院采用“一对一”剧目辅导与集体授课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近年来,豫剧班学生在“中国戏曲小梅花”比赛、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参与创排的豫剧现代戏《焦裕禄》《红旗渠》等已在河南、北京等地成功上演,展现了新一代豫剧人的风采。

豫剧班的设立,是地方戏与高等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它不仅为豫剧提供了系统化、学术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更通过“教学-实践-创作”的闭环,推动了豫剧剧目的创新与流派的保护,依托中央戏曲学院的学术资源,豫剧研究得以深化,其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被纳入更广阔的戏曲理论体系,有助于提升豫剧在全国戏曲格局中的影响力,豫剧班的探索也为其他地方戏的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中戏模式”,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FAQs
问题1:中央戏曲学院豫剧班的招生对考生有哪些特殊要求?除了基本的戏曲表演条件外,是否要求考生有豫剧基础?
解答:中央戏曲学院豫剧班的招生既注重考生的基本戏曲素养,也强调对豫剧艺术的认知与潜力,具体要求包括:年龄在15-22周岁,身体健康,具备戏曲表演所需的身体条件(如柔韧性、协调性等);专业考试需考核唱腔(豫剧板式、选段)、身段(基本功、传统程式)、剧目片段(自选豫剧经典选段,时长5-8分钟)及即兴表演能力;文化课成绩需达到学院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线,对于豫剧基础,虽非硬性要求,但具有豫剧学习经历的考生在传统剧目考核中更具优势,学院也会通过入学后的系统教学帮助零基础学生夯实根基。

中央戏曲学院 豫剧班

问题2:豫剧班在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是否会让学生接触现代戏创作?
解答:豫剧班的教学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并重,在传统传承方面,通过流派传承人亲授、传统剧目精排、口传心授的师徒制教学,确保豫剧的“唱念做打”与“四功五法”等核心技艺原汁原味;在现代创新方面,开设“戏曲与当代艺术”“现代戏创作方法论”等课程,组织学生参与豫剧现代戏的剧本研讨、音乐设计、舞台呈现等环节,鼓励其在尊重豫剧美学规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表现手法(如多媒体技术、现代舞蹈语汇),近年来,学生创作的现代小戏《乡音》《新编穆桂英》等已成功上演,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