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中,“嘴皮子”是演员念白功夫的总称,涵盖吐字、发音、节奏、情感等综合能力,堪称“无字的唱腔”,无论是京剧的“韵白”、昆曲的“水磨调”,还是地方戏的方言念白,扎实的嘴皮子都是塑造人物、传递剧情的核心,要练好戏曲嘴皮子,需从基本功入手,层层深入,方能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境界。
戏曲演员练嘴皮子,首重基础,每日需进行“口部操”——双唇打响、弹舌、顶腮等动作,增强唇舌力度;再练“绕口令”,如《报菜名》中“蒸羊羔、烧花鸭”的密集字词,《数来宝》里“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的节奏变化,通过反复练习让唇舌灵活,吐字清晰,老一辈艺人常说“三年出一个角,十年练一张嘴”,足见基本功的扎实需要长期积累。
吐字讲究“字头、字腹、字尾”三分明,字头如“喷口”,声母需短促有力,如“宝”字的“b”要双唇弹出发力;字腹如“立柱”,韵母需饱满圆润,“宝”的“ao”要口腔打开,气息托住;字尾如“收音”,归音到位,如“天”字的“n”音舌尖抵上齿龈,不拖沓,同时需严守“四声”,普通话的“阴阳上去”与戏曲“湖广韵”的声调规范结合,才能让念白抑扬顿挫,如“花”(阴平)高扬,“红”(阳平)上扬,“柳”(上声)先降后升,“绿”(去声)直降,避免“倒字”。
念白节奏需随剧情起伏,叙事时平稳舒缓,如《四进士》宋世杰的“公堂之上”;情绪激动时加快语速,如《野猪林》林冲“大雪飘”的悲愤;悲伤时放缓拖长,如《窦娥冤》“没来由犯王法”的无奈。“气口”是节奏的关键,演员需在句尾、情绪转折处自然换气,如老生念白“气沉丹田”,用腰腹力量控制气息,避免“抢气”“断气”,让念白如行云流水。
嘴皮子的灵魂在于情感,同样一句“你好”,花旦见面时娇俏轻快,净角对峙时低沉威慑,包拯在《铡美案》中“驸马爷近前看端详”的念白,字字带“炸音”,透着威严震慑;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感叹,声线婉转,藏着春愁,演员需深入理解人物,让技术为情感服务,方能“以声塑人”。
不同行当对嘴皮子的要求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行当 | 嘴皮子特点 | 代表剧目/人物 |
---|---|---|
老生 | 苍劲沉稳,气足声亮 | 《空城计》诸葛亮 |
小生 | 清亮流畅,带书卷气 | 《白蛇传》许仙 |
旦角 | 柔美婉转,吐字轻巧 | 《贵妃醉酒》杨贵妃 |
净角 | 夸张炸音,字字铿锵 | 《铡美案》包拯 |
丑角 | 幽默跳跃,口语化强 | 《女起解》崇公道 |
FAQs
Q1:戏曲嘴皮子和日常说话有什么区别?
A1:日常说话随意自然,注重信息传递;戏曲嘴皮子则是艺术创作,需遵循“字正腔圆”的规范,讲究吐字发音的精准、节奏的韵律化、情感的夸张化,比如日常说“你好”平淡,戏曲中老生、花旦、净角会根据人物性格用不同语气和节奏,更具表现力。
Q2:初学者练嘴皮子容易犯什么错?怎么改进?
A2:常见错误有吐字不清(唇舌力度不足)、节奏混乱(气口不好)、情感虚假(只练技术不练人物),改进方法:每日坚持口部操和绕口令(如《八百标兵奔北坡》练唇舌力度);跟名家录音模仿,找准换气点;多读剧本分析人物,让念白贴合情境,避免“为练而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