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李玉扶教唱京剧,有何秘诀让学员快速入门并感受魅力?

李玉扶是北京某京剧团的资深教师,从事京剧教育已有三十余载,专攻梅派青衣教学,她常说:“京剧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是能走进人心的故事。”在李玉扶的课堂上,唱腔、身段、文化三位一体,她用细腻的引导和耐心的陪伴,让无数人爱上京剧的韵味。

李玉扶教唱京剧

李玉扶的教学特色在于“以情带声,以形传神”,她认为京剧的“美”藏在细节里:唱腔的抑扬顿挫是情绪的起伏,身段的提沉开合是内心的外化,教学中,她从不让学生死记硬背唱词,而是先讲人物故事——教《霸王别姬》时,她会先讲楚汉相争的历史,让学员想象虞姬在四面楚歌中的悲愤与决绝;教《贵妃醉酒》时,则从杨玉环的宫廷生活讲起,理解她“百花亭”上独酌的孤寂,这种“先懂人,再懂戏”的方法,让学员的演唱有了温度。

她的教学方法系统且灵活,通过模块化训练让不同基础的学员都能找到切入点,具体实践如下表所示:

教学模块 具体方法 实践案例
唱腔训练 气息控制练习(如“闻花法”“吹纸条”增强横膈膜力量)、咬字归音训练(字头“喷口”、字腹“立韵”、字尾“归韵”分步训练)、韵味打磨(梅派“水磨腔”特点,模仿唱片中梅兰芳先生的“柔中带刚”的吐字) 学员张先生,初学时气息浅,唱《四郎探母》中“叫小番”时声音发抖,经两周“闻花法”训练,气息下沉,能完成15秒长拖腔,声音饱满稳定
身段教学 台步分解训练(青衣“慢步”与“快步”的步幅、摆臂角度)、水袖技法教学(“甩袖”“抖袖”“抛袖”的力度控制)、眼神训练(“定眼”“随眼”“转眼”与人物情绪结合) 10岁学员小雨,学《红娘》时台步僵硬,李老师用“踩线法”让她在地板上画直线练习步幅,又用“镜子反馈法”纠正眼神,三个月后,在社区演出中“红娘”的俏皮灵动获好评
文化浸润 经典剧目背景解析(结合历史典故、文学原著)、京剧服饰道具认知(青衣“帔”与“褶”的区别、马鞭的使用象征)、行当角色体验(生旦净丑的扮相与性格特点) 成人班学员集体参与《铡美案》片段,李老师讲解包拯“黑脸”象征刚正不阿,学员亲手勾画简单脸谱,穿上戏服体验“升堂”流程,深刻理解“行当是人物的标签”

李玉扶的学生里,有五岁的孩童,有七十岁的老人,还有想转行的专业爱好者,五岁的小学员朵朵,最初连“西皮流水”的节奏都抓不住,李老师用“拍手游戏”帮她打节拍,把唱词编成儿歌,半年后竟能完整演唱《苏三起解》选段;退休教师王阿姨,本为圆梦而来,如今成了社区京剧队的骨干,带着十几位邻居排演《穆桂英挂帅》,用“捧印”的身段诠释巾帼英雄的豪情;专业演员小林,因“倒仓期”后音色变暗,信心受挫,李老师结合梅派“擞音”技巧,帮他调整发声位置,如今已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李玉扶教唱京剧

在短视频冲击传统文化的当下,李玉扶坚信“京剧的根在民间”,她每年组织“京剧进校园”活动,在小学开设兴趣班,教孩子画脸谱、学唱段;开设“成人体验课”,用“故事化教学”打破“京剧难学”的刻板印象,她说:“教唱不是培养大师,是让更多人听懂京剧里的喜怒哀乐,让这门老艺术活起来。”

FAQs

问:零基础成年人想学京剧,李老师会从哪里开始教?需要多久能上台表演?
答:李老师会从“听”和“模仿”开始,先让学员听经典唱段,感受梅派的韵味,再从气息、咬字等基本功入手,教简单的“西皮原板”唱段,一般经过3-6个月的基础训练,学员就能完成1-2分钟的选段表演,女起解》苏公道选段或《铡美案》包拯选段。

李玉扶教唱京剧

问:孩子学习京剧对成长有什么帮助?家长如何支持?
答:京剧学习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身段训练需高度集中)、审美能力(服饰、脸谱、唱腔的综合艺术)和文化自信(了解国粹背后的历史故事),家长可多带孩子看演出,用“游戏化”方式练习(如比赛谁唱的拖腔更长),避免功利性要求,让孩子在兴趣中感受传统之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