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是当代河南戏曲舞台上一位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活力的代表性演员,她以曲剧、豫剧双栖的艺术身份,在两个剧种中均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成为河南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她,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间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童年时期,她便跟随长辈学习戏曲基本功,身段、唱腔皆有扎实根基,后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系统学习戏曲表演,师从多位曲剧、豫剧名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艺术生涯早期,马瑞多以闺门旦、青衣行当为主,凭借清亮婉转的嗓音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在传统剧目中崭露头角,她深知传统戏曲的精髓在于“守正”,因此在演绎经典角色时,始终以尊重传统为前提,深入研读剧本,揣摩人物心理,力求在程式化表演中注入真实的情感,例如在曲剧《卷席筒》中,她饰演女主角张氏,将传统“曲牌体”唱腔与人物内心的悲愤、隐忍相结合,通过高低起伏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塑造了一位善良坚韧的女性形象,该剧成为她的成名作之一,也让观众看到了她在传统剧种中的深厚功底。
随着艺术视野的拓展,马瑞不满足于单一行当的局限,开始尝试拓展戏路,向文武兼备、悲喜皆擅的表演风格迈进,在豫剧《花木兰》中,她突破闺门旦的框架,成功塑造了英姿飒爽、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形象,为贴近花木兰从军后的男性气质,她特意学习刀马旦的身段和武打技巧,唱腔上则融合豫剧“豫东调”的高亢与“豫西调”的婉转,既有“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铿锵有力,也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情万丈,展现出对剧种驾驭能力的突破,这种“跨剧种”的探索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基于对两种艺术形式审美特质的深刻理解——曲剧长于抒情,唱腔细腻婉转,适合表现市井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豫剧善于叙事,气势恢宏,适合演绎历史题材中的英雄豪情,马瑞在两种风格间游刃有余,既保留了各剧种的本真韵味,又融入了个人对人物的理解,实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表达。
除了传统剧目,马瑞还积极参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致力于用戏曲艺术讲述当代故事,在新编曲剧《焦裕禄》中,她饰演焦裕禄的妻子徐霞,以朴实无华的表演和贴近生活的唱腔,展现了这位“县委书记的榜样”背后家人的支持与牺牲,让观众在熟悉的戏曲语境中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共鸣,现代戏《乡村故事》中,她饰演一位返乡创业的女青年,将传统戏曲的“四功五法”与当代人物的生活化表演相结合,唱腔上融入流行音乐元素,既保留了戏曲的韵味,又增强了年轻观众的代入感,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使她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桥梁,为河南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舞台之外,马瑞始终将传承戏曲艺术视为己任,她担任河南省戏曲家协会理事,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非遗传承”等公益活动,通过讲座、展演、收徒传艺等方式,培养青年戏曲爱好者,她常说:“戏曲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不能只把它放在舞台上,更要让它走进年轻人的心里。”为此,她尝试与新媒体合作,通过短视频平台讲解戏曲知识、演绎经典片段,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达数百万,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上河南戏曲,她还参与录制《名家名段》《一封家书》等戏曲节目,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扩大河南戏曲的影响力。
马瑞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曾荣获中国戏曲“红梅奖”河南赛区一等奖、河南戏剧“文华表演奖”等多个奖项,并多次受邀参加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等重大活动,她的表演不仅继承了河南戏曲的优良传统,更以创新思维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成为新时代河南戏曲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以下为马瑞部分代表剧目一览:
剧目名称 | 角色 | 剧种 | 创作年份 | 艺术亮点 |
---|---|---|---|---|
《卷席筒》 | 张氏 | 曲剧 | 2008年 | 以传统唱腔塑造悲情女性,获河南省戏剧节表演奖 |
《花木兰》 | 花木兰 | 豫剧 | 2012年 | 融合豫东调与豫西调,展现巾帼英雄气概 |
《陈三两爬堂》 | 陈三两 | 曲剧 | 2015年 | 唱腔悲怆动人,人物刻画细腻深刻 |
《焦裕禄》 | 徐霞 | 新编曲剧 | 2018年 | 现实题材与戏曲程式结合,传递时代精神 |
《乡村故事》 | 李娟 | 现代戏 | 2020年 | 融入生活化表演,唱腔创新吸引年轻观众 |
相关问答FAQs:
Q1:马瑞在曲剧和豫剧的表演风格有何不同?
A1:马瑞的曲剧表演更注重“以情带声”,唱腔细腻婉转,善于运用曲剧特有的“曲牌”抒发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尤其在表现市井生活中的小人物时,语言生活化,表演真实自然;而豫剧表演则更强调“气势”,唱腔高亢激越,身段大开大合,适合演绎历史题材中的英雄人物,她在豫剧中常通过“唱、念、做、打”的综合展现,凸显人物的豪迈气概,两种风格虽各有侧重,但都围绕“人物塑造”这一核心,体现了她对不同剧种审美特质的精准把握。
Q2:马瑞在传承戏曲艺术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2:马瑞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戏曲传承:一是“传帮带”,收授青年演员,亲自传授表演技巧和舞台经验;二是“进校园”,走进中小学开展戏曲讲座、互动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三是“新媒体传播”,通过短视频平台演绎经典片段、讲解戏曲知识,单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四是“新编创排”,参与创作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让传统艺术与时代接轨,增强戏曲的当代生命力,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戏曲后备人才,更扩大了河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