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霞作为西安豫剧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艺术生涯与西安豫剧的发展紧密相连,既是传统艺术的坚守者,也是地域文化创新的推动者,西安豫剧作为豫剧在西北地区的重要分支,深受陕西地域文化滋养,而徐俊霞则以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为这一剧种注入了独特的生命力。
徐俊霞的艺术之路始于对戏曲的痴迷与执着,她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传统戏曲,12岁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豫剧班,系统学习豫剧表演,主攻闺门旦、青衣行当,在校期间,她刻苦钻研唱腔与身段,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她怀揣对豫剧的热爱来到西安,加入西安豫剧团,在这里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包容的文化氛围为豫剧提供了新的生长土壤,徐俊霞在传承河南豫剧精髓的同时,积极吸收秦腔、碗碗腔等陕西地方剧种的表演元素,逐渐形成了兼具豫剧的醇厚与秦腔的豪放的艺术风格。
在代表剧目方面,徐俊霞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其表演以“情真、味浓、形美”著称,以下是她的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概览:
剧目名称 | 扮演角色 | 艺术特色 |
---|---|---|
《花木兰》 | 花木兰 | 唱腔刚柔并济,既有闺秀的婉约,又有巾帼的英武,通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经典唱段,展现人物的家国情怀与性格转变。 |
《穆桂英挂帅》 | 穆桂英 | 身段挺拔利落,念白铿锵有力,结合“辕门斩子”等情节,凸显穆桂英作为女将的威严与对家人的深情,表演中融入秦腔的“硬功”,展现大开大合的舞台张力。 |
《秦豫情》 | 秦豫女 | 该剧为西安豫剧团原创剧目,徐俊霞在剧中融合豫剧与秦腔音乐元素,唱腔中既有豫剧的婉转,又带有秦腔的高亢,通过“泪洒黄土”等唱段,传递中原文化与关中文化的情感共鸣。 |
《秦雪梅吊孝》 | 秦雪梅 | 以“哭坟”一场戏闻名,唱腔悲怆婉转,运用“脑后音”等技巧,将秦雪梅的哀痛与刚烈刻画得淋漓尽致,体现传统豫剧“以情带戏”的美学追求。 |
徐俊霞对西安豫剧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表演艺术上,更在于其对剧种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作为西安豫剧团的领军人物,她深知传统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在剧目创作中,她积极参与现代戏与新编历史剧的探索,如《秦豫情》《大唐巾帼》等剧目,将陕西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融入豫剧叙事,使豫剧在西北地区更具地域亲和力,她注重人才培养,收徒传艺,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为西安豫剧的传承储备了力量,她还积极推动“豫剧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通过讲座、展演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豫剧,扩大了剧种的社会影响力。
西安豫剧在徐俊霞等艺术家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与河南本土豫剧相比,西安豫剧在音乐上吸收了陕西秦腔的板式特点,如“欢音”“苦音”的运用,使唱腔更具地方韵味;在表演中融入了陕西民间舞蹈的元素,增强了舞台的生动性;在题材上,更关注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形成了“关中气韵”与“中原风骨”相结合的艺术特色,徐俊霞的表演正是这一特色的集中体现,她以豫剧为根,以陕西文化为魂,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气息的艺术形象,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北文化的艺术桥梁。
徐俊霞虽已年过六旬,但仍活跃在舞台与教学一线,她用一生的坚守与创新,让西安豫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她的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豫剧的表现形式,也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她常说的:“戏曲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在徐俊霞等艺术家的推动下,西安豫剧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相关问答FAQs
Q1:徐俊霞的表演艺术有哪些独特之处?
A1:徐俊霞的表演艺术以“情真、味浓、形美”为核心特色,唱腔上,她融合豫剧的醇厚与秦腔的高亢,刚柔并济,尤其擅长运用“脑后音”“擞音”等技巧,赋予唱腔极强的感染力;表演上,她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通过细腻的眼神、身段和念白,塑造出既有传统戏曲韵味又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如花木兰的英武、穆桂英的威严、秦雪梅的悲怆等,均深入人心,她还善于将陕西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表演,使舞台形象更具关中气韵,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Q2:西安豫剧与河南本土豫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2:西安豫剧作为豫剧在西北地区的分支,与河南本土豫剧存在一定差异,音乐上,西安豫剧吸收了陕西秦腔的“欢音”“苦音”板式和乐器(如板胡的演奏技巧),唱腔更具高亢激越的地方特色;表演上,融入了秦腔的“硬功”(如翎子功、髯口功)和陕西民间舞蹈元素,舞台风格更显粗犷豪放;题材上,更侧重表现西北地区的历史故事与民俗风情,如原创剧目《秦豫情》《大唐巾帼》等,展现了中原文化与关中文化的融合,西安豫剧的观众群体以陕西及周边地区为主,语言念白中略带陕西方言特色,使其更具地域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