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小鸾英》是传统京剧中以巾帼英雄为主角的经典剧目,讲述了南宋时期女将鸾英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故事,其曲谱融合了京剧老旦、青衣唱腔特点,兼具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既有老苍遒劲的“老韵”,又有清亮婉转的“新声”,是研究传统京剧唱腔演变的重要文本,以下从剧目背景、曲谱结构、艺术特色及传承价值等方面展开分析,并结合曲谱片段进行说明。
剧目背景与曲谱渊源
《小鸾英》的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后经京剧艺人改编为折子戏,盛行于清末民初,剧中鸾英一角最初由老旦应工,后因唱腔需兼具英武与柔美,部分流派改为青衣兼老旦表演,曲谱在传承中经过多次整理,现存版本以“程派”(程砚秋)和“梅派”(梅兰芳)的改编本最具代表性,其中程派版本更注重唱腔的顿挫转折,梅派版本则强调旋律的流畅优美。
曲谱记录方式采用“工尺谱”与简谱对照的记法,早期多为手抄本,20世纪后逐渐印刷出版,其板式结构严谨,严格遵循京剧“西皮”“二黄”声腔体系,同时吸收了徽调、汉调的元素,体现了京剧“融合百戏”的形成特点。
曲谱结构与音乐分析
《小鸾英》的曲谱以“板式变化体”为核心,由不同速度、节奏的板式组合而成,辅以锣鼓经和过门衔接,形成完整的叙事音乐框架,主要板式包括【导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等,每种板式对应不同的情感表达。
核心板式及功能
- 【导板】:用于开篇,散板节奏,旋律高亢激越,如鸾英登台亮相时的“耳边厢又听得金鼓声震”,曲谱以“散板”记写,节奏自由,通过“高腔”凸显人物的豪迈气概。
- 【慢板】:叙事核心板式,4/4拍,速度舒缓,多用于内心独白,如“想起了家乡事珠泪滚滚”,旋律以级进为主,辅以“擞音”“滑音”装饰,表现鸾英的悲愤与思念。
- 【原板】:2/4拍,中速,用于情节推进,如“催动了桃花马阵前讨战”,节奏明快,旋律简洁,配合锣鼓经“急急风”,展现战场紧张氛围。
- 【快板】:1/4拍,急促有力,用于情绪高潮,如“众将官齐奋勇杀退贼兵”,曲谱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与“垛板”结合,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 【散板】:用于收尾,节奏自由,如“待来日扫狼烟再报国情”,旋律渐弱,余韵悠长,暗示故事的延续性。
唱腔与锣鼓经配合
曲谱中唱腔与锣鼓经的配合严格遵循“锣鼓引唱、唱腔伴锣鼓”的原则,慢板】前用“夺头”锣鼓(八大仓|仓才 仓才 仓才 仓来),唱腔进入后,每句结尾以“扎仓”收束,形成“唱—打—唱”的循环;【快板】则用“快长锤”配合,锣鼓点与唱腔节奏同步,增强戏剧张力。
旋律与调式特点
全曲以“西皮”声腔为主,调式为宫调式,旋律多围绕“do、mi、sol”三个音展开,体现明亮的色彩,但在表现悲伤情绪时,转入“西皮二黄”的交替调式,通过“fa”音的运用增加悲怆感,程派版本更注重“脑后音”和“疙瘩腔”的运用,如“珠泪滚滚”中的“滚”字,通过音程的大跳与装饰音,强化人物的挣扎感。
曲谱片段解析(表格示例)
以下选取【慢板】唱段“想起了家乡事珠泪滚滚”的曲谱片段,分析其板式、节奏、旋律特点及表演提示:
板式名称 | 调式 | 节奏型 | 曲谱片段(简谱节选) | 表演提示 |
---|---|---|---|---|
西皮慢板 | 宫调式 | 4/4,中速 | 3 5 6 1 2 3 2 1 6 5 6 1 2 3 2 1 - | “想起了”三字用平缓腔,语气沉稳 |
2 3 5 3 2 1 6 1 2 3 5 6 5 3 2 1 6 5 - | “家乡事”中“乡”字擞音,表现哽咽 | |||
5 6 1 2 3 5 3 2 1 6 1 2 3 2 1 6 5 - | “珠泪滚滚”旋律下行,配合拭泪动作 |
艺术特色与传承价值
《小鸾英》曲谱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文武兼备”,老苍的“老韵”体现鸾英的将帅风度,婉转的“新声”展现女性的柔情;二是“声情合一”,旋律随情节起伏,如战场用【快板】的高亢,思乡用【慢板】的低回;三是“程式化与创新性结合”,既遵循京剧“以腔带情”的传统,又通过装饰音和节奏变化丰富表现力。
在传承价值上,该曲谱是研究京剧老旦、青衣唱腔融合的活教材,其“西皮二黄交替调式”的运用为现代京剧创作提供了借鉴,曲谱中手抄本的“板眼标记”和“口传心授”的注释,反映了京剧音乐“谱面记录与口头传承并重”的独特传承方式。
相关问答FAQs
Q1:《小鸾英》曲谱中的“擞音”如何演唱?对气息控制有何要求?
A:“擞音”是京剧唱腔中重要的装饰音,通过喉部快速颤动形成“波浪式”音效,多用于表现悲伤、哽咽情绪,演唱时需保持“丹田”气息支撑,喉部放松,在字尾处轻巧带过,避免刻意用力,家乡事”的“乡”字,先以“xiāng”的平直音起,随即在韵母“āng”上加入擞音,幅度由小到大,再自然收束,需反复练习气息的稳定性,避免声音颤抖或破裂。
Q2:初学者学习《小鸾英》曲谱应从哪个板式入手?需要注意哪些常见问题?
A:初学者建议从【原板】入手,其节奏规整、旋律简洁,便于掌握京剧唱腔的“气口”和“板眼”规律,常见问题包括:一是节奏不稳,需先通过“拍板”练习找准“中眼”(拍点);二是“脑后音”运用生硬,程派【慢板】中的脑后音需通过“提气”使声音共鸣后移,避免挤压喉咙;三是情感表达单一,需结合剧情理解,如“催动了桃花马”应突出英武,“珠泪滚滚”则需流露柔弱,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变化体现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