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李胜素京剧小调为何能将传统小调唱出独特的京剧韵味呢?

李胜素作为当代京剧界的翘楚,尤其是梅派艺术的杰出传人,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对传统剧目的精准诠释,更在于她对京剧“小调”类唱段的细腻演绎与创造性转化,京剧小调多指剧中人物抒发情感、展现性格的辅助性唱腔,虽篇幅不及核心唱段,却往往以凝练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层次成为刻画人物灵魂的“点睛之笔”,李胜素的演唱,既恪守梅派“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审美精髓,又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灵动,赋予这些小调唱段以鲜活的生命力,让观众在方寸之间领略京剧艺术的深邃魅力。

李胜素京剧小调

艺术传承:从梅派根基到小调新声

李胜素的京剧之路,始于对梅派艺术的执着追求,她师从梅派名家梅葆玖,深得梅派唱腔“气韵生动、字正腔圆”的真传,梅派艺术强调“中和之美”,唱腔讲究“圆、润、脆、水”,情感表达含蓄而饱满,这种艺术特质在京剧小调的演绎中尤为考验功力——小调唱段往往篇幅短小,却需在有限的旋律中承载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如《贵妃醉酒》中的“四平调”、《霸王别姬》中的“南梆子”等,皆需演唱者以精准的气口、细腻的润腔,将人物的情感微毫传递给观众。

李胜素在继承中创新,她不仅注重唱腔的“形似”,更追求“神似”,在传统剧目《红鬃烈马》中,王宝钏“采频”时所唱的“南梆子”原为表现其闺中幽怨的唱段,李胜素在处理时,通过减弱尾音的力度、增加气声的运用,让旋律如泣如诉,既保留了梅派的端庄,又强化了人物在苦守寒窑中的孤独与坚韧,这种“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绎方式,使她的小调唱段既有传统的“筋骨”,又有现代的“血肉”,成为连接古典与当代审美的桥梁。

经典小调唱段赏析:以声传情,以腔塑人

李胜素演唱的京剧小调涵盖多部经典剧目,每一首都因她独特的处理而成为“版本标杆”,以下选取几段最具代表性的唱段,从唱腔设计、情感表达、表演细节三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四平调中的醉态与哀愁

《贵妃醉酒》是梅派经典剧目,四平调”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是刻画杨贵妃醉态与心绪的核心,李胜素的演绎,以“柔中带媚、媚中藏悲”为基调:开篇“海岛冰轮初转腾”一句,“转”字以滑音处理,模拟贵妃初醉时的步履蹒跚;“皓月当空”的“皓”字,鼻腔共鸣饱满,既展现月色的皎洁,又暗喻贵妃的尊贵;而“恰似嫦娥离月宫”的“离”字,尾音轻收,似有无限怅惘,为后续的“醉卧”埋下伏笔。

在表演上,她结合眼神与身段:唱到“皓月当空”时,眼神微眯,望向远方,手指轻点空中,仿佛真的看见嫦娥奔月;而“玉石桥下”一句,身段微晃,配合唱腔的顿挫,将贵妃酒意渐浓时的恍惚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唱做结合”的处理,使小调唱段不再是单纯的“唱”,而是成为人物情感外化的“语言”。

(二)《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南梆子里的温柔与决绝

“南梆子”唱腔多用于表现女性角色的柔美与哀婉,《霸王别姬》中虞姬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是其中的典范,李胜素的演唱,以“轻、柔、缓”为特点:开篇“看大王”三字,气若游丝,声音仿佛从唇齿间轻轻溢出,既表现虞姬对霸王的爱怜,又暗含战场中的紧张氛围;“和衣睡稳”的“稳”字,以弱收音,尾音微微颤抖,传递出虞姬对霸王安危的担忧。

李胜素京剧小调

情感层次的递进是这段唱段的精髓:从最初的温柔低语,到“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的略带释然,再到“劝君王饮酒听虞歌”的坚定决绝,李胜素通过唱腔力度的细微变化——从“p”(弱)到“mf”(中弱),再到“f”(强)——将虞姬从“侍女”到“决绝者”的心理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兵败困在垓境内”一句,她突然提高音调,声音如裂帛般撕裂,既是对霸王处境的痛心,也是对自己命运的宣告,为后续的“舞剑殉情”做了情感铺垫。

(三)《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西皮导板中的豪情与悲壮

作为梅派“新梅派”的代表人物,李胜素并非只擅长柔美的小调,在《穆桂英挂帅》的“西皮导板”中,她同样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一句,她以“喷口”起唱,声音如惊雷炸响,瞬间将观众带入战场氛围;“响画角声震”的“震”字,拖腔长达十余拍,气息绵长而不散,尾音以“擞音”收束,既表现金鼓画角的震撼,又暗喻穆桂英内心对挂帅的迟疑与最终决绝。

这段小调虽短,却通过“刚柔并济”的唱腔设计,塑造了穆桂英“老将出马”的悲壮形象,李胜素在演唱时,眼神坚定,身板挺直,每一个字都如千斤重锤,敲击在观众心上,展现出传统京剧小调在表现宏大叙事时的独特力量。

艺术特色:梅派精髓与小调创新的融合

李胜素对京剧小调的演绎,之所以能跨越时代、打动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源于她对梅派艺术的深刻理解与个人特色的巧妙融合,具体而言,其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的梅派根基

梅派唱腔强调“字为骨,腔为肉”,李胜素在演唱小调时,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她注重“四呼”(开、齐、撮、合)与“五音”(唇、齿、舌、牙、喉)的配合,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可辨,例如在《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的“冰”字,她以“齐齿呼”发音,舌尖轻抵上齿,声音集中而明亮,既突出“冰轮”的皎洁,又符合梅派“珠圆玉润”的审美。

(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情感表达

京剧小调的核心是“传情”,李胜素擅长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与“轻重缓急”,传递人物细腻的情感,如《霸王别姬》中,她用“气声”表现虞姬的温柔,用“直音”表现她的决绝,用“颤音”表现她的悲伤,让每个音符都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唱中有情,情中有戏”的演绎,使小调唱段不再是“技巧的展示”,而是“灵魂的对话”。

李胜素京剧小调

(三)“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时代气息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李胜素也尝试为京剧小调注入现代元素,她在《洛神赋》新创剧目中,将“南梆子”与“昆腔”旋律融合,唱腔既有南梆子的婉转,又有昆腔的典雅,符合当代观众对“跨界审美”的需求,她在舞台上注重“简约化”呈现,摒弃繁复的布景,以唱腔和表演为核心,让观众更专注于人物情感本身,这种“返璞归真”的处理,正是对传统京剧“以简驭繁”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时代影响:京剧小调的当代传播与价值

李胜素对京剧小调的演绎,不仅提升了梅派艺术的当代影响力,更让“小调”这一京剧“配角”走向舞台中央,通过国家大剧院、央视戏曲频道等平台,她的小调唱段被年轻观众熟知,甚至成为京剧入门的“启蒙曲目”。《贵妃醉酒》的“四平调”在短视频平台被大量翻唱,网友评论“第一次听懂了贵妃的孤独”,这背后正是李胜素“以情动人”的演绎力量。

她还通过“京剧进校园”“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将京剧小调的魅力带给世界,在海外演出时,她用英语讲解“四平调”的旋律特点,让外国观众通过“小调”感受中国文化的“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翻译”式的传播,不仅拓展了京剧的受众群体,更让传统艺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焕发新生。

相关问答FAQs

Q1:李胜素演唱的京剧小调与其他流派(如程派、尚派)的小调有何区别?
A:李胜素代表的梅派小调,核心在于“中和之美”,唱腔追求“圆润流畅、含蓄内敛”,情感表达以“雅”为主,如《贵妃醉酒》的“四平调”突出贵妃的雍容与哀怨,不刻意强调悲苦,而是通过细腻的润腔传递“哀而不伤”的意境,而程派小调(如程砚秋《锁麟囊》的“二六板”)则以“幽咽婉转、顿挫鲜明”为特点,注重“脑后音”的运用,情感表达更偏向“悲怆深沉”;尚派小调(如尚小云《昭君出塞》的“西皮流水”)则刚劲挺拔,唱腔高亢,突出人物的豪迈气概,三者风格迥异,但都通过小调唱段精准刻画人物性格,共同构成京剧小调的丰富体系。

Q2:普通观众如何更好地欣赏李胜素演唱的京剧小调?
A:欣赏李胜素的小调唱段,可从“听”“看”“悟”三个维度入手:“听”关注唱腔的“气口”与“润腔”,如她如何通过气息的强弱变化表现人物情绪,如何用“滑音”“擞音”等技巧修饰旋律;“看”注意她的身段与眼神,如《霸王别姬》中“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眼神的温柔与身段的轻柔如何与唱腔配合,增强情感表达;“悟”则需结合剧情背景,理解小调在剧中的作用——是铺垫矛盾、抒发情感,还是展现人物性格,只有将唱段与剧情、人物关联,才能真正领略“小调见大义”的艺术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