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在中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了无数名家名作,而申凤梅的艺术生涯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豫剧“马派”艺术的创始人,她以须生行当独步剧坛,塑造的诸葛亮、包拯等角色深入人心,被观众誉为“活诸葛”“豫剧马连良”,为系统梳理其艺术成就,《豫剧申凤梅专辑》应运而生,这套专辑不仅是对她毕生艺术的集大成式呈现,更是豫剧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为后人留存了一份鲜活的声腔记忆与表演范本。
申凤梅(1927-1995)出生于河南临颍,自幼受戏曲熏陶,12岁考入河南省临颍县越调剧团,后改学豫剧,主攻须生,她师承多家却不拘泥于门户,在继承豫剧传统须生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京剧、越调等兄弟剧种的表演精华,结合自身嗓音条件——音域宽广、音色醇厚且具金属质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表演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念白铿锵有力,身段稳健大气,尤其擅长塑造智谋型、刚毅型的历史人物,1960年代,她在《诸葛亮吊孝》中饰演的诸葛亮一角轰动全国,算南阳”唱段融合了豫剧的【二八板】与【慢板】,旋律跌宕起伏,将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沉稳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展现得淋漓尽致,自此,“马派”艺术雏形形成,此后,《收姜维》《辕门斩子》《七品芝麻官》等剧目相继成为她的代表作,马派艺术逐渐成熟,成为豫剧须生行当的重要流派。
《豫剧申凤梅专辑》的编纂历时三年,由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申凤梅弟子及戏曲专家共同完成,收录了她从1950年代至1990年代的经典演出录音、影像资料及珍贵文献,专辑按“经典剧目”“唱腔解析”“艺术访谈”三大板块编排,全面呈现其艺术轨迹,在“经典剧目”板块,不仅包含《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等代表剧目全本,还收录了《十五贯》《秦香莲》中的经典折子戏,诸葛亮吊孝》1962年剧场实况录音尤为珍贵,录音中观众的掌声与唱腔交织,还原了当年演出现场的热烈氛围;“唱腔解析”板块则附有专家撰写的唱腔分析,如“算南阳”唱段中,申凤梅如何通过“脑后音”的运用增强唱腔的穿透力,如何以“闪板”“垛板”等技巧表现人物情绪变化;“艺术访谈”板块收录了她生前接受采访的录音,谈及对豫剧创新的思考,如“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没有根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没有魂的传承是无本之木”,这些见解至今仍对戏曲界具有重要启示。
专辑的曲目可通过表格清晰呈现其艺术特色:
剧目名称 | 角色 | 经典唱段 | 艺术特色 |
---|---|---|---|
《诸葛亮吊孝》 | 诸葛亮 | “秋风起黄叶飘” | 苍劲悲凉,节奏由缓至急,表现诸葛亮丧友之痛与忧国之心,脑后音运用极具感染力 |
《收姜维》 | 诸葛亮 | “算南阳” | 沉稳大气,唱腔中融入京剧老生的韵味,展现诸葛亮的智谋与威严,板式转换自然 |
《七品芝麻官》 | 唐成 | “明灯照” | 诙谐中见正气,念白如珠,通过夸张的身段与表情表现芝麻官不畏权势的胆识 |
《辕门斩子》 | 杨延昭 | “忽听得娘唤儿进帐来” | 高亢激越,拖腔饱满,表现杨延昭作为元帅的威严与对子侄的复杂情感 |
这套专辑的出版,对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多重意义,它系统保存了申凤梅的艺术遗产,尤其是早期录音资料,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母带已出现损耗,专辑通过数字化修复技术,最大程度还原了原音原貌,为后世研究马派艺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专辑中的“唱腔解析”与“艺术访谈”板块,打破了传统音像资料“只可听不可学”的局限,爱好者可通过文字解析深入理解唱腔技巧,专业演员也能从中汲取表演养分,申凤梅在艺术创新中“守正出新”的理念,对当下戏曲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具有启示意义,专辑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纪念,更是对豫剧精神的一次集中彰显。
相关问答FAQs
问:申凤梅的“马派”艺术与其他豫剧流派(如常香玉的“常派”、陈素真的“陈派”)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豫剧流派各具特色,“常派”以刚健明亮、激越豪放见长,适合表现巾帼英雄(如《花木兰》);“陈派”则以细腻婉约、声情并茂著称,擅长塑造闺门旦(如《宇宙锋》);而“马派”则专注于须生行当,以“智戏”为核心,唱腔上讲究“脑后音”“擞音”的运用,形成苍劲醇厚、稳健大气的风格,表演上注重“神似”,通过眼神、身段的细微变化刻画人物内心,同样是塑造历史人物,“常派”的穆桂英是“英气”,“马派”的诸葛亮是“智气”,两者在人物气质与艺术表现上截然不同,共同丰富了豫剧的人物画廊。
问:这套《豫剧申凤梅专辑》对业余戏曲爱好者学习唱腔有哪些实用价值?
答:对业余爱好者而言,专辑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示范性”,收录的唱段均为申凤梅亲授亲演,每个字、每个腔都经过千锤百炼,爱好者可通过反复聆听模仿,掌握豫剧须生的发声方法与行腔规律;二是“解析性”,专辑附有的唱腔分析文章,详细拆解了“算南阳”“明灯照”等唱段的板式变化、吐字技巧和情感表达,帮助爱好者理解“为什么这么唱”;三是“系统性”,从传统折子戏到大型剧目,由浅入深编排,爱好者可根据自身水平循序渐进学习,同时通过不同剧目的对比,了解马派艺术在不同题材中的运用,从而全面提升演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