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生动鲜活的表演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连本戏以其连续性叙事、丰满的人物塑造和跌宕起伏的剧情,成为豫剧舞台上极具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在当代豫剧界,陈建设以其对连本戏的深耕与创新,成为推动这一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关键人物,他扎根民间数十载,将历史演义、民间传说与时代精神熔于一炉,创作出多部脍炙人口的连本戏作品,不仅让老戏迷重温经典,更让年轻观众感受到豫剧的独特魅力。
陈建设自幼受豫剧熏陶,少年时拜入豫剧名宿李玉山门下,主攻文武老生,打下坚实的唱念做打基础,他深知,连本戏不同于单本戏,不仅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功底,更需要对人物命运、剧情脉络有整体把握,为此,他在舞台表演之余,潜心研读历史典籍、收集民间故事,走遍河南各地拜访老艺人,将传统剧本中的陈词滥调进行现代化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的创作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原则:既保留豫剧“唱念做打”的核心程式,又融入现代叙事手法和舞台技术,让连本戏既有“老味道”,又有“新面貌”。
在题材选择上,陈建设的连本戏兼顾历史厚重感与民间烟火气,他擅长从历史长河中挖掘具有家国情怀的故事,如《大宋忠烈传》以杨家将三代抗辽为主线,通过“杨七郎闯擂”“穆桂英挂帅”等经典桥段,展现忠义精神与家国大义;他也深耕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在传统包公断案的基础上,增加了陈琳抱盒、寇珠救主等细节,通过唱腔设计突出人物的内心挣扎,让“包青天”形象更加立体,他还关注现实题材,《黄河儿女》以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的百姓生活为背景,将豫剧的高亢与黄河的奔腾融为一体,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抗日英雄,实现了历史剧与现实剧的完美结合。
叙事结构上,陈建设深谙连本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精髓,他打破传统戏曲“线性叙事”的单一模式,采用“主线贯穿、支线点缀”的网状结构,让每本戏既有独立的高潮,又能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例如在《大宋忠烈传》中,第一本“杨业撞碑”以悲壮结局收场,却通过杨宗保的成长线引出第二本“辕门斩子”,既保留了传统桥段的张力,又增强了剧情的连贯性,他还注重“节奏把控”,在紧张激烈的武戏后插入柔美抒情的文戏,如《狸猫换太子》中“寇珠受刑”与“李妃诉冤”交替出现,让观众在情绪起伏中感受人物的命运沉浮。
人物塑造是陈建设连本戏的核心亮点,他反对“脸谱化”创作,强调“千人千面”,即使是同一类型角色,也要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包青天》系列中,包拯的“刚正”之外,增加了他对百姓的柔情,如《铡美案》中面对秦香莲的哭诉,包公的唱段既有“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威严,也有“劝香娘休流泪免悲伤”的悲悯,让人物更加丰满,他还善于塑造小人物,如《黄河儿女》中的“栓子”一角,从胆小怕事的农民成长为抗日民兵,其转变过程通过朴实无华的唱腔和接地气的表演,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在音乐唱腔上,陈建设在豫剧传统声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借鉴豫东调的奔放与豫西调的深沉,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需要设计唱腔,如杨家将的唱段多用“豫东调”,突出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李妃、寇珠等女性角色则采用“豫西调”,婉转悠长的唱腔展现其内心的凄苦与坚韧,他还引入现代配器手法,在传统板胡、二胡的基础上加入交响乐元素,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黄河儿女》的“黄河颂”唱段,将豫剧的“飞板”与交响乐的磅礴气势相结合,展现出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陈建设连本戏的艺术特色,以下列举其部分代表作品及核心亮点:
作品名称 | 题材类型 | 剧情梗概 | 艺术特色 |
---|---|---|---|
《大宋忠烈传》 | 历史正剧 | 以杨家将三代抗辽为主线,从“杨业归宋”到“杨宗保破天门”,展现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 | 文武并重,杨七郎的“闯擂”武戏火爆,佘太君的“巡营”唱段深沉悲壮,传统程式与现代舞台结合。 |
《狸猫换太子》 | 民间传说 | 包公查明狸猫换太子冤案,李妃、陈琳、寇珠等人物命运交织,凸显善恶有报。 | 唱腔设计突出“黑头”气势,包公的“打龙袍”唱段高亢激越,寇珠的“受刑”戏情感细腻动人。 |
《黄河儿女》 | 现实题材 | 抗战时期,黄河两岸百姓在日军侵略下奋起反抗,普通农民栓子从胆小到勇敢的成长历程。 | 融入现代舞蹈元素,“黄河船夫舞”展现黄河的奔腾,唱腔中夹杂河南方言,生活气息浓郁。 |
陈建设的连本戏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更对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打破了传统连本戏“长篇大论、节奏拖沓”的刻板印象,通过“精品化”创作让连本戏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还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组建了专业的连本戏演出团队,为豫剧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年逾六旬的陈建设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他说:“连本戏是豫剧的根,只要观众爱听,我就一直唱下去。”
相关问答FAQs
Q1:陈建设的豫剧连本戏与传统连本戏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A1:陈建设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结构上,打破传统线性叙事,采用“主线+支线”的网状结构,增强剧情连贯性和观赏性;二是音乐唱腔上,在保留豫剧传统声腔的基础上,融入交响乐等现代配器,丰富音乐层次;三是舞台呈现上,结合多媒体技术,如灯光、投影等,营造沉浸式氛围,同时简化传统程式,让表演更贴近现代观众,他还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将历史精神与时代主题结合,赋予连本戏新的时代内涵。
Q2:陈建设的连本戏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A2:为吸引年轻观众,陈建设采取了多种策略:一是“内容简化”,保留核心故事和经典桥段,删减冗长唱段和复杂情节,让剧情更紧凑;二是“形式创新”,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经典唱段,如将《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制成1分钟短视频,搭配现代剪辑手法,引发年轻网友关注;三是“互动体验”,开展“豫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参与连本戏片段表演,了解豫剧文化;四是“题材贴近”,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连本戏,如《黄河儿女》,让年轻观众在故事中找到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