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朝阳沟》作为中国现代戏的里程碑之作,自1958年由河南省豫剧三团首演以来,便以其浓郁的中原风情、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时代精神,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2023年金秋,恰逢该剧首演65周年,一场以“传承经典·情系朝阳沟”为主题的演员聚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朝阳沟》演职人员及豫界名家齐聚一堂,共忆往昔峥嵘,共话艺术传承。
聚会概况:时光里的“朝阳沟”重聚
这场聚会由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河南豫剧院联合主办,选址在河南艺术中心——这座曾见证无数经典演出的场馆,如今因这场“老友相聚”更显温情,活动为期两天,包含“艺术人生”座谈会、经典唱段清唱会、《朝阳沟》历史图片展及纪念晚宴等环节,参与者中,既有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也有正值当打之年的中坚力量,更有刚出茅庐的青年演员,三代同堂的场面让现场充满了“戏比天大”的传承温度。
92岁高龄的陈新理(首演版“银环妈”扮演者)在女儿搀扶下第一个抵达现场,她抚摸着展厅里1958年的演出剧照,眼眶湿润:“65年了,这戏就像我的孩子,看着它长大,看着它被一代代人喜欢。”而78岁的贾文龙(现任河南豫剧院院长,曾饰演“栓宝”)则带来了自己珍藏的剧本,扉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当年排练时的点滴:“杨兰春导演要求我们‘演农民就得像农民下地回来,裤腿上还带着泥’,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从“回忆杀”到“新传承”
“艺术人生”座谈会是聚会的重头戏,老艺术家们围坐一堂,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实践,从农村采风到人物塑造,分享了无数幕后故事,魏云(首演版“银环”扮演者)虽已无法到场,但通过视频寄语嘱托青年演员:“《朝阳沟》的根在农村,演银环不能只靠‘端着’,得让城里姑娘的‘娇气’和农村的‘土气’在身上打架,才有戏。”王善朴(首演版“栓宝”扮演者)则现场哼唱起“咱两个在学校三年整”,沙哑的嗓音让台下掌声雷动——这熟悉的旋律,瞬间将时光拉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经典唱段清唱会上,演员们轮番上阵,用原汁原味的豫剧唱腔唤醒观众的记忆,82岁的胡小凤(“银环妈”传承者)一曲《人也留来地也留》,高亢中带着苍凉,将银环回城时的矛盾演绎得淋漓尽致;青年演员李树建(“栓宝”传承者)则带来创新版《洼地里好庄稼》,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了更现代的情感表达,引发“老戏新唱”的热议,清唱会间隙,大屏幕播放着《朝阳沟》不同时期的影像资料——从黑白电影到彩色舞台剧,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剧场,一代代演员用同一个故事,书写着豫剧的传承史。
《朝阳沟》历史图片展设在艺术中心大厅,百余张珍贵照片串联起该剧的“成长轨迹”:1958年杨兰春导演带着演员在遂平农村体验生活时蹲在麦地里啃窝头的照片、1963年电影版《朝阳沟》在焦作拍摄时的现场花絮、近年来“朝阳沟艺术团”下乡演出的纪实……每张照片旁都配有演员的手写注释,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与那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岁月重逢。
演员阵容:三代人的“朝阳沟”情缘
《朝阳沟》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更离不开一代代演员的用心诠释,以下为该剧主要角色与演员的对应关系(部分代表性名单):
角色 | 首演演员(1958年) | 代表性传承演员 | 艺术特色 |
---|---|---|---|
银环 | 魏云 | 郭月芳、李金枝、李梦瑶 | 唱腔婉转,细腻展现知识青年从“娇气”到“接地气”的转变 |
栓宝 | 王善朴 | 贾文龙、李树建、杨红霞 | 表演质朴,将河南农民的憨厚与热情融入每个细节 |
银环妈 | 陈新理 | 胡小凤、王红丽、吴素真 | 唱腔借鉴河南坠子,语言生活化,塑造出典型的农村母亲形象 |
栓宝妈 | 桑振君 | 牛淑贤、谷秀荣 | 台风幽默,用方言和夸张动作表现农村妇女的爽朗 |
二大娘 | 高玉倩 | 唐喜成、魏俊英 | 唱腔高亢,擅长表现热心肠的农村大娘形象 |
聚会上,不同年代的“银环”和“栓宝”同台互动:郭月芳(1970年代“银环”)拉着李梦瑶(青年“银环”)的手,教她“走乡村路时脚要踩实,城里姑娘的‘小碎步’在山沟里可不中用”;贾文龙则向杨红霞(女“栓宝”扮演者)分享“栓宝挑担”的诀窍:“肩膀要沉,腰要挺,让观众觉得你真从地里干活回来。”这种“手把手”的传承,让“朝阳沟”的精神在代际间流淌。
聚会意义:经典永流传,戏魂永传承
这场演员聚会,不仅是一次“老友重逢”,更是一次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精神的集体致敬,杨兰春先生曾说过:“《朝阳沟》不是写出来的,是‘泡’出来的——演员们泡在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才能把戏演活。”65年后的今天,当青年演员们讲述自己如何驻村采风、学习方言时,人们看到,这种“泡”出来的艺术精神从未褪色。
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在晚宴上感慨:“《朝阳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豫剧人的初心;它是一座桥,连接了传统与现代,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就是要告诉年轻人:好戏永远在生活里,戏魂永远为人民。”活动最后,全体演员共同约定,明年将启动“《朝阳沟》全国巡演”,让这部经典走进更多校园、乡村、社区,让“朝阳沟”的故事继续在新时代“开花结果”。
相关问答FAQs
《朝阳沟》自首演以来,经历过哪些重要版本的改编?其核心精神是否发生了变化?
《朝阳沟》的改编始终围绕“时代精神”与“人民性”展开,1958年首演版(河南省豫剧三团)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主题,突出“劳动光荣”的时代号召;1963年电影版(导演:杨晓东)在保留原作基础上强化了银环与栓宝的爱情线,影像语言让故事更具感染力;改革开放后,豫剧名家小香玉等复排的“青春版”融入了更鲜明的喜剧元素,贴合年轻观众审美;21世纪以来,河南豫剧院推出的“乡村振兴版”则将故事背景调整为新时代大学生返乡创业,核心从“上山下乡”升华为“建设家乡”,尽管版本不同,但“扎根人民、讴歌时代”的核心精神始终未变,这也是其能跨越65年仍受喜爱的根本原因。
豫剧《朝阳沟》的经典唱段为何能流传至今?其创作中有哪些独特的艺术手法?
《朝阳沟》的经典唱段(如《咱两个在学校三年整》《人也留来地也留》《洼地里好庄稼》)之所以广为流传,首先在于其“接地气”的语言——大量运用河南方言、农谚和民间小调,如“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既保留了豫剧的乡土韵味,又让普通观众听得懂、记得住;唱腔设计上巧妙融合了豫剧【二八板】【流水板】等传统板式,同时根据人物情绪创新“哭腔”“甩腔”,如银环回城时的“哭腔”唱段,将矛盾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最重要的是,唱段始终紧扣人物性格,如栓宝的唱腔质朴豪爽,银环妈的唱腔亲切唠叨,让观众在听戏的同时,仿佛看到了身边的亲人,这种“生活化”与“艺术化”的完美统一,让这些唱段成为豫剧乃至中国戏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