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审美基因,其创作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文化部作为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始终将戏曲创作纳入文化建设核心议程,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平台搭建等多元举措,推动戏曲艺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顶层设计:构建戏曲创作政策保障体系
文化部立足戏曲艺术发展规律,以系统性政策为戏曲创作保驾护航,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戏曲艺术振兴工程”,将戏曲创作列为重点任务,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出一批彰显时代精神、展现中国气派的优秀戏曲作品”,近年来,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十四五”戏曲振兴计划》等文件,从创作方向、资金扶持、人才培养、传播推广等维度形成闭环支持,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戏曲创作专项,年均投入超2亿元,重点扶持现实题材、传统题材创新改编及濒危剧种保护;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通过专家评审、创作研讨、修改打磨等环节,为优秀剧本提供“从无到有”的全流程支持,有效破解戏曲创作“剧本荒”难题,将戏曲创作纳入地方文化考核体系,推动各省(区、市)建立戏曲创作专项资金,形成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的政策格局。
多元并举:激活戏曲创作内生动力
为破解戏曲创作同质化、创新力不足等问题,文化部通过“工程引领+平台搭建+跨界融合”的组合拳,激发创作主体活力。
一是实施重点创作工程,强化价值引领。 启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聚焦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抗疫精神等时代主题,扶持京剧《丝路长城》、昆曲《国风》、越剧《枫叶如花》等现实题材剧目,枫叶如花》以“红色特工”为原型,通过越剧婉转的唱腔展现革命信仰,入选“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开展“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对经典剧目进行数字化录制与传播,截至目前已完成300余部剧目的“像音像”制作,让传统艺术以新形式走进年轻群体。
二是搭建展演交流平台,促进创作互鉴。 举办“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中国戏曲节”等活动,年均汇聚全国50余个戏曲剧种、200余部作品,为不同地域、不同剧种的创作者提供交流碰撞的平台。“戏曲百戏盛典”连续多年在昆山举办,集中展示全国120多个戏曲剧种,通过“一剧一评”研讨会,推动剧种特色挖掘与剧目创新,依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组织戏曲剧目赴海外演出,如京剧《霸王别姬》巡演欧美、昆曲《牡丹亭》登陆联合国舞台,让中国戏曲创作成果走向世界。
三是推动跨界融合创新,拓展创作边界。 鼓励戏曲与影视、动漫、数字技术等领域跨界合作,探索“戏曲+”新模式,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推出“戏曲春晚”,运用AR技术打造沉浸式舞台;扶持戏曲题材动画电影《新龙门客栈》《大闹天宫》,以年轻化表达吸引青少年观众;支持“云剧场”“线上戏曲展播”等新业态,2023年全国线上戏曲展演累计观看量超50亿人次,打破戏曲传播的时空限制。
(表:文化部戏曲创作重点工程及成果示例)
| 工程名称 | 实施时间 | 核心内容 | 代表性成果 |
|------------------|------------|-----------------------------------|-------------------------------------|
| 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 | 2021年至今 | 扶持现实题材戏曲剧目创作 | 京剧《丝路长城》、越剧《枫叶如花》 |
| 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 | 2019年至今 | 经典剧目数字化录制与传播 | 京剧《定军山》、昆曲《十五贯》等300余部 |
| 戏曲百戏盛典 | 2018年至今 | 汇聚全国戏曲剧种,展示剧种特色 | 藏戏《文成公主》、高腔《琵琶记》等 |
守正创新:破解传统与现代的时代命题
面对戏曲创作“传统如何传承、创新如何破题”的双重挑战,文化部强调“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既坚守戏曲艺术本体,又拥抱时代审美需求。
在“守正”层面,实施“濒危剧种抢救计划”,对藏戏、南音、傩戏等20余个濒危剧种进行系统性保护,通过“名家传戏”“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等方式,整理传统剧目、唱腔与表演程式,对福建莆仙戏《目连救母》进行抢救性复排,保留明代“傩戏”表演元素,使其成为研究古代戏曲的活化石。
在“创新”层面,鼓励创作者在题材、形式、语言上大胆突破,题材上,从历史传说向现实生活延伸,如豫剧《焦裕禄》聚焦干部楷模,用戏曲语言诠释时代精神;形式上,融合现代舞台技术,如黄梅戏《邓稼先》运用多媒体投影展现科研历程,增强视觉冲击力;语言上,兼顾“戏曲韵味”与“时代气息”,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保留水磨调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编舞理念,吸引年轻观众“打卡”。
针对戏曲创作人才断层问题,文化部实施“青年戏曲创作人才扶持计划”,通过“导师制”“项目制”培养青年编剧、导演,2023年,该计划扶持100名35岁以下创作者,其中编剧李昀璐的京剧《尘埃落定》改编自同名小说,以藏族题材展现人性光辉,获第十七届文华编剧奖,为青年人才成长树立标杆。
挑战与展望: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
尽管戏曲创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传统剧目创新不足、基层创作力量薄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此,文化部正着力推进三项举措:一是加强创作导向引领,鼓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建立“创作采风基地”,推动创作者深入基层挖掘素材;二是推动戏曲与文旅融合,开发“戏曲主题旅游线路”“沉浸式戏曲体验馆”,让戏曲创作成果转化为文化消费产品;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将“观众满意度”“社会影响力”纳入评价标准,引导创作从“评奖导向”向“市场导向”“人民导向”转变。
文化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动戏曲创作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古老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戏曲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文化部对戏曲创作的资金扶持主要面向哪些群体或项目?
A1:文化部通过国家艺术基金、地方戏曲创作专项资金等渠道,对以下群体和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一是现实题材、传统题材创新改编及濒危剧种保护项目;二是青年戏曲创作人才(编剧、导演、作曲等)的原创作品;三是戏曲与科技、文旅等跨界融合的创新项目;四是基层院团(县级及以下)的小型戏曲剧目创作,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贴”等方式,对入选作品提供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的全流程资金支持,2023年全年戏曲创作扶持资金总额超5亿元。
Q2:如何平衡戏曲创作的传统传承与当代创新?
A2:文化部强调“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平衡传统传承与当代创新需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守本体,在唱腔、念白、表演程式等核心要素上传承戏曲“根脉”,如传统剧目的复排需保留原剧种的声腔特色;二是拥抱时代,在题材选择上贴近现实生活,在舞台呈现上运用现代科技(如数字投影、智能灯光),在传播方式上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三是尊重规律,创新需以“不破坏戏曲审美本质”为前提,避免过度“戏剧化”“综艺化”,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创新编舞的同时,严格遵循“水磨调”的演唱规范,实现传统与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