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教学相长戏曲

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教学相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维系戏曲生命力的核心纽带,戏曲作为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教学过程既是技艺的传递,也是文化的浸润,更是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探索、彼此成就的过程,从科班制到现代院校教育,从口传心授到数字化教学,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始终推动着戏曲艺术在守正创新中前行。

教学相长戏曲

戏曲教学的核心矛盾在于“程式化”与“个性化”的平衡,戏曲表演有一套严格的程式规范,如京剧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昆曲的“水磨腔”,这些规范是前辈艺术家提炼的艺术结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戏曲的魅力又在于“死学活用”——同一行当、同一剧目,不同演员会因自身条件与理解差异形成独特风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严”,确保学生掌握程式精髓;又要“活”,引导学生注入个人感悟,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以当代视角审视传统程式,提出疑问或尝试创新,这种“逆向反馈”恰恰能推动教师反思教学,甚至重新诠释经典,某教师在教授《贵妃醉酒》中的卧鱼动作时,学生因现代体能训练方式,提出传统“卧鱼”对腰部压力过大,能否调整发力点,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试验,既保留了动作的审美韵味,又优化了训练方法,既传承了传统,又适应了现代学生的身体条件,这正是“教学相长”的生动体现。

教学相长在剧目排演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传统戏曲教学强调“以戏带功”,学生通过反复排演经典剧目,将基本功内化为舞台表现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导演”,更是“对话者”,年轻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往往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他们会提出诸如“人物动机是否合理”“情感表达是否足够细腻”等问题,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从剧本文本、历史背景、人性逻辑等维度重新梳理角色,比如在排演《锁麟囊》时,学生质疑薛湘灵从富家小姐到落难妇人的转变是否过于突兀,教师便引导学生结合明代社会背景、女性生存状态进行分析,并借鉴其他剧种对人物弧光的处理方式,最终让角色的情感转变更具说服力,学生在舞台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能反哺教学——某青年教师在教授《野猪林》时,因学生多次在“白虎堂”段落出现“眼神戏”不到位的问题,他主动请教资深演员,并结合自己年轻时的舞台失误,归纳出“眼神三步法”(看、疑、怒),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这种师生在剧目创作中的双向奔赴,让传统剧目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

文化阐释是戏曲教学的高阶目标,也是教学相长的深层体现,戏曲艺术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唱词、念白、服饰、脸谱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技艺”,更要“讲文化”;学生不仅要“学表演”,更要“懂内涵”,不同时代的师生对文化符号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成为文化传承的“催化剂”,在教授《牡丹亭·游园惊梦》时,年轻学生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唱词提出疑问:“为何杜丽娘看到美景反而伤感?”教师从明代“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背景、女性压抑的生命体验等角度阐释,学生则结合当代“青春觉醒”的视角,认为这是对生命自由的向往,双方通过跨时空对话,既深化了对传统剧目文化内核的理解,也让古典故事与现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解答学生疑问时,往往需要查阅更多文献、请教不同领域的专家,这种“倒逼式”学习让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模仿者”成长为“思考者”,为戏曲文化的当代传播注入新活力。

教学相长戏曲

为更直观展示戏曲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可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相长模式的差异:

维度 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相长模式
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单向传授 平等对话,双向互动
重技艺传承,轻文化阐释 技艺与文化并重,鼓励多元解读
教学方法 口传心授,反复模仿 示范与探究结合,数字化辅助教学
学生角色 被动接受者 主动参与者,问题提出者
教师角色 权威者,经验输出者 引导者,共同学习者

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更让戏曲艺术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教学相长的本质,是师生共同成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教师在“教”中深化理解,在“学”中拓展视野;学生在“学”中汲取传统,在“问”中激发创新,这种互动打破了“教固定学”的局限,形成了“教促学、学带教”的良性循环,为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技艺的严格传承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A1:平衡传统与创新需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守正”是基础,程式化技艺是戏曲的“根”,必须通过严格训练让学生掌握核心规范,如京剧的“云手”必须遵循“圆、拧、转”的要领,这是不可动摇的“正”。“创新”是延伸,在学生扎实掌握基本功后,鼓励他们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达,在身段教学中,教师可设定“主题”(如表现“喜悦”),让学生在程式框架内尝试不同的动作组合,教师再从传统美学角度点评优劣,可通过“工作坊”形式,邀请不同艺术领域的专家(如现代舞、影视表演)与学生交流,拓宽创作思路,但创新需以“不偏离戏曲本体”为前提,最终实现“传统为体,创新为用”。

教学相长戏曲

Q2:教学相长模式对戏曲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A2:教学相长模式下,戏曲教师需从“单一技艺传授者”转变为“复合型引导者”,具体需提升三方面素养:一是“跨学科学习能力”,需主动学习戏曲史、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知识,以应对学生提出的多元问题,如用传播学理论解释传统剧目如何吸引年轻观众;二是“反思教学能力”,需定期复盘教学过程,记录学生的反馈与自身的教学调整,形成“教学日志”,在实践中优化方法;三是“共情与沟通能力”,需放下“权威”姿态,倾听学生的困惑与创意,理解他们的时代背景,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阐释传统,例如用“短视频逻辑”解释戏曲的“节奏把控”,让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产生连接,这些素养的提升,不仅能更好地推动教学相长,也能让戏曲教师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桥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