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众多经典剧目中,《朝阳沟》无疑是豫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之作,自1958年诞生以来,便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积极向上的主题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河南家喻户晓的“老戏”,近年来,为了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河南戏曲少儿版《朝阳沟》”应运而生,通过创新改编与针对性传播,为戏曲传承开辟了一条充满活力的“朝阳之路”。
《朝阳沟》讲述了城市知识青年银环响应号召,到农村朝阳沟与恋人拴宝共同劳动,在克服困难、融入乡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剧中“劳动最光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主题,与当代少年儿童教育的价值观高度契合,这为少儿版改编提供了天然的文本优势,与传统成人版相比,少儿版在保留核心剧情与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从剧本、音乐、表演到舞美均进行了“儿童化”重构,旨在让孩子们“看得懂、喜欢学、愿意演”。
在剧本改编上,编创团队删减了成人版中复杂的情感纠葛与社会背景描写,聚焦银环从“不适应”到“爱上农村”的成长主线,以及拴宝、银环母等角色之间的温暖互动,语言上,将部分文雅唱词替换为更口语化、生活化的表达,甚至加入少量儿歌式的对白,比如银环初到农村时对庄稼的好奇,被改编为“玉米棒子穿绿袄,大豆荚儿咧嘴笑,梯田层层像楼梯,我要和庄稼比个高”,既保留了乡土韵味,又充满童趣,剧情节奏加快,场次间的过渡更简洁,适合儿童的注意力特点,全剧演出时长控制在90分钟左右,符合少儿观众的接受习惯。
音乐与唱腔是戏曲的灵魂,少儿版《朝阳沟》在这一点上既尊重传统又大胆创新,主旋律保留了豫剧的经典板式,如【二八板】【慢板】等,但调整了唱腔的难度与节奏,银环的核心唱段“咱两个在学校三年整”,原版唱腔高亢婉转,对气息和技巧要求较高,少儿版将其旋律简化,降低音域,并加入轻快的伴奏配器,如用竹笛、琵琶勾勒出乡村田野的清新感,让孩子们更容易掌握,团队还创作了专属的“主题儿歌”,如《朝阳沟是个好地方》,歌词重复性强、节奏明快,便于孩子们传唱,也让戏曲音乐更贴近儿童审美。
表演方面,少儿版强调“趣味化”与“体验感”,小演员们虽未经专业戏曲训练,但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和简单的身段,将银环的活泼、拴宝的淳朴、银环娘的慈爱演绎得生动自然,在“劳动”场景中,孩子们没有刻意追求戏曲程式化的动作,而是模仿锄地、施肥、摘果实的真实劳动状态,甚至加入“摔跤”“互相帮忙”等生活化细节,既贴近剧情,又让观众感受到童真,舞台上还融入了情景剧元素,比如用投影技术呈现“四季变换”的朝阳沟景色,春天花开、秋天果熟的场景直观生动,帮助孩子们快速融入故事情境。
服装与舞美同样体现了“少儿视角”,传统版《朝阳沟》的服装追求写实,而少儿版则在保留戏曲服饰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色彩饱和度与图案趣味性,银环的蓝布褂领口绣有小小的向日葵,拴宝的粗布衣袖上点缀着麦穗图案,既符合农村青年身份,又符合儿童的审美偏好,舞台背景则采用写意风格,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山峦、梯田、窑洞等元素,留出充足空间供小演员表演,整体风格明亮活泼,营造出“阳光下的朝阳沟”的温暖氛围。
少儿版《朝阳沟》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演出,更是戏曲传承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近年来,河南多地中小学将该剧目纳入校本课程,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剧本、学唱唱段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郑州某小学的戏曲社团,孩子们每周排练少儿版《朝阳沟》片段,不仅学会了“亲家母你坐下”的经典对唱,更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了“劳动创造价值”“脚踏实地成长”的道理,一位参与演出的小学生说:“以前觉得戏曲是爷爷奶奶看的,现在觉得银环就像我们身边的同学,她不怕困难的样子,我要向她学习。”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少儿版《朝阳沟》为河南戏曲的“代际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戏曲面临观众老龄化、传承断层等问题,而通过儿童化的改编、沉浸式的体验,让戏曲不再是“高冷”的艺术,而是孩子们可以参与、可以表达的生活场景,当孩子们在舞台上唱着“朝阳沟好地方,景美情更美”时,他们不仅是表演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小使者”,这种“以演促学、以学促传”的模式,正在让河南戏曲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发芽。
少儿版《朝阳沟》的推广也面临挑战,如专业戏曲师资不足、部分地区资源分配不均等,但令人欣慰的是,河南豫剧院、各地文化馆等机构正通过开展“少儿戏曲师资培训”“线上戏曲课堂”等方式,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戏曲教育网络,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传播的重要阵地,孩子们表演的《朝阳沟》片段在网络上收获大量点赞,让更多人看到“小戏骨”们的风采。
对比维度 | 传统版《朝阳沟》 | 少儿版《朝阳沟》 |
---|---|---|
剧本主题 | 聚焦知识青年下乡的社会意义 | 聚焦角色成长与劳动快乐,简化背景 |
语言风格 | 文雅唱词+河南方言,生活化但较复杂 | 口语化+儿歌式表达,更贴近儿童语言 |
音乐唱腔 | 保留原汁原味豫剧唱腔,难度较高 | 简化旋律,降低音域,加入现代伴奏 |
表演形式 | 专业程式化动作,注重戏曲技巧 | 生活化动作+情景剧元素,强调童真 |
舞美服装 | 写实风格,贴近农村生活 | 写意+卡通元素,色彩鲜艳,突出趣味 |
核心受众 | 成年观众,戏曲爱好者 | 少年儿童及家长,美育教育群体 |
教育目标 | 艺术欣赏与社会历史教育 | 兴趣培养+价值观引导+文化认同 |
相关问答FAQs
Q1:少儿版《朝阳沟》和传统版在剧情上有哪些主要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
A1:少儿版主要调整了三个方面:一是简化社会背景,删减了成人版中关于“城乡差异”“政策响应”等复杂描写,聚焦银环的个人成长;二是语言更口语化,将部分唱词改为儿歌式表达,如将“走一道岭翻一架山”改编为“唱着歌儿翻过山,朝阳沟在眼前”,方便孩子理解与记忆;三是增加互动环节,如在“劳动”场景中加入小演员与观众的问答(“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玉米是怎么长大的吗?”),提升参与感,调整的核心原因是儿童的认知特点——他们更关注具体、生动、贴近生活的情节,复杂的逻辑和抽象的主题难以理解,通过简化剧情、强化趣味性,让孩子能快速进入故事,在“看故事”中感受戏曲魅力。
Q2:孩子学习少儿版《朝阳沟》能收获什么?对戏曲传承有何意义?
A2:孩子学习少儿版《朝阳沟》能收获多方面成长:在艺术层面,通过学唱豫剧、练习身段,提升节奏感、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在品格层面,银环“不怕苦、肯学习”、拴宝“勤劳朴实”的形象,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在文化层面,河南方言、乡土习俗等元素的融入,让孩子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对戏曲传承而言,少儿版培养了“小戏迷”和“小传承人”,当孩子们主动学习、表演戏曲时,他们不仅是观众,更是传统文化的“活载体”,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方式,能有效缓解戏曲传承的“断层”问题,让河南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生。